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

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合成ACEI关键手性中间体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2页
    1.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第11-13页
    1.2 非天然手性氨基酸第13-17页
        1.2.1 3,4-二甲氧基-L-苯丙氨酸第13-15页
        1.2.2 L-高苯丙氨酸第15-17页
    1.3 天冬氨酸转氨酶第17-21页
        1.3.1 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机理第17-19页
        1.3.2 天冬氨酸转氨酶结构特点第19页
        1.3.3 对活性中心残基相关功能的研究第19-21页
    1.4 酶定向进化第21-26页
        1.4.1 非理性设计第22-23页
        1.4.2 半理性进化第23-24页
        1.4.3 理性进化第24-26页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6-27页
    参考文献第27-32页
第二章 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定向进化及酶法合成L-苯丙氨酸衍生物第32-53页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2-33页
        2.1.1 菌种和质粒第32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第32-33页
        2.1.3 主要实验药品与试剂第33页
        2.1.4 培养基和展开剂第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42页
        2.2.1 化学法合成苯丙酮酸类似物第33-35页
            2.2.1.1 3-甲氧基苯丙酮酸钠的合成第33-34页
            2.2.1.2 4-甲氧基苯丙酮酸钠的合成第34页
            2.2.1.3 3,4-甲氧基苯丙酮酸的合成第34-35页
        2.2.2 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定向进化第35-38页
            2.2.2.1 突变文库的构建第35-37页
            2.2.2.2 突变文库的筛选第37-38页
        2.2.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分离纯化第38-39页
            2.2.3.1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第38页
            2.2.3.2 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第38-39页
        2.2.4 蛋白的浓度测定第39页
        2.2.5 纯化酶蛋白活性测定方法第39页
        2.2.6 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定第39-41页
            2.2.6.1 米氏常数(Km)第39-40页
            2.2.6.2 最大反应速度Vmax第40页
            2.2.6.3 kcat第40-41页
            2.2.6.4 kcat/Km第41页
            2.2.6.5 酶的热稳定性第41页
            2.2.6.6 酶的pH稳定性第41页
        2.2.7 柱前衍生拆分对映异构体第41-4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2-51页
        2.3.1 建立易错-PCR突变文库第42-43页
            2.3.1.1 重组pET-28a-AspAT质粒的构建第42-43页
            2.3.1.2 突变文库的构建第43页
        2.3.2 突变体文库筛选第43-44页
        2.3.3 316位精氨酸定点突变分析第44-46页
        2.3.4 野生菌株与突变体的活性对比第46-47页
        2.3.5 重组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第47页
        2.3.6 酶促反应动力学分析第47-51页
            2.3.6.1 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第47-48页
            2.3.6.2 重组酶的热稳定性第48-49页
            2.3.6.3 重组酶的pH稳定性第49页
            2.3.6.4 产物光学纯度分析第49-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3页
第三章 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定向进化及酶法合成L-高苯丙氨酸第53-61页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53页
    3.2 实验方法第53-54页
        3.2.1 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定向进化第53页
        3.2.2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分离纯化第53页
        3.2.3 蛋白的浓度测定第53-54页
        3.2.4 酶活性测定方法第54页
        3.2.5 酶学性质测定第54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4-59页
        3.3.1 建立易错-PCR突变文库第54-55页
            3.3.1.1 重组pET-28a-AspAT质粒的构建第54-55页
            3.3.1.2 突变文库的构建第55页
        3.3.2 突变体文库筛选第55-56页
        3.3.3 重组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第56-57页
        3.3.4 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第57页
        3.3.5 产物光学纯度分析第57-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1页
第四章 实验室规模制备3,4-二甲氧基-L-苯丙氨酸和L-高苯丙氨酸第61-69页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61页
    4.2 实验方法第61-62页
        4.2.1 突变体75c催化合成3,4-二甲氧基-L-苯丙氨酸条件优化第61-62页
            4.2.1.1 突变体75c的发酵罐培养第61页
            4.2.1.2 催化反应条件优化第61-62页
        4.2.2 突变体22催化合成L-高苯丙氨酸条件优化第62页
    4.3 实验结果第62-67页
        4.3.1 最适温度第62-63页
        4.3.2 最适pH第63页
        4.3.3 最适底物浓度第63-64页
        4.3.4 底物物质的量比的影响第64-65页
        4.3.5 实验室规模制备3,4-二甲氧基-L-苯丙氨酸第65-66页
        4.3.6 实验室规模制备L-高苯丙氨酸第66-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总结与展望第69-71页
附录A 大肠杆菌天冬氨酸转氨酶基因和蛋白序列第71-72页
附录B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72-74页
附录C 部分化合物的C~(13) NMR,H~1 NMR第74-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芬戈莫德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免疫机制研究
下一篇:以PD-1为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