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及进展 | 第14-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 本文主要贡献及创新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视网膜光损伤大鼠模型建立与鉴定 | 第18-29页 |
2.1 选题思路与实验设计 | 第18页 |
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药品试剂 | 第18-19页 |
2.2.1 实验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2.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19页 |
2.3 动物造模与鉴定 | 第19-23页 |
2.3.1 动物造模 | 第19-20页 |
2.3.2 模型鉴定 | 第20-23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23页 |
2.5 实验结果 | 第23-25页 |
2.5.1 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 | 第23-24页 |
2.5.2 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层数计数 | 第24-25页 |
2.5.3 视网膜功能改变 | 第25页 |
2.6 讨论 | 第25-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视网膜光损伤的免疫机制研究 | 第29-44页 |
3.1 选题思路与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3.1.1 选题思路 | 第29-30页 |
3.1.2 实验设计 | 第30页 |
3.2 实验仪器设备与药品试剂 | 第30-32页 |
3.2.1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0页 |
3.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30页 |
3.2.3 实验抗体信息 | 第30-3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3.3.1 实验取材与标本制备 | 第32-33页 |
3.3.2 视网膜CD3~+CD4~+、CD3~+CD8~+T细胞检测(免疫组化) | 第33-34页 |
3.3.3 视网膜CD3~+、CD4~+、CD8~+免疫蛋白检测(WesternBlotting) | 第34-35页 |
3.3.4 视网膜凋亡细胞检测(TUNEL染色) | 第35-36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6-41页 |
3.4.1 光损伤组视网膜CD3~+CD4~+T细胞增多 | 第36页 |
3.4.2 光损伤组视网膜CD3~+CD8~+T细胞增多 | 第36-39页 |
3.4.3 光损伤组视网膜CD3~+、CD8~+蛋白表达增加 | 第39页 |
3.4.4 光损伤组视网膜外核层凋亡细胞增多 | 第39-41页 |
3.5 讨论 | 第41-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芬戈莫德(FTY720)对视网膜光损伤的结构和功能保护 | 第44-50页 |
4.1 选题思路与实验设计 | 第44-45页 |
4.1.1 选题思路 | 第44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44-4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4.2.1 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 | 第45页 |
4.2.2 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层数计数 | 第45页 |
4.2.3 视网膜功能改变 | 第45页 |
4.2.4 统计分析 | 第45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5-48页 |
4.3.1 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 | 第45-46页 |
4.3.2 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层数计数 | 第46页 |
4.3.3 视网膜功能改变 | 第46-48页 |
4.4 讨论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芬戈莫德(FTY720)对视网膜光损伤的免疫机制研究 | 第50-58页 |
5.1 选题思路与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5.1.1 选题思路 | 第50-51页 |
5.1.2 实验设计 | 第51页 |
5.2 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 | 第51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5.3.1 视网膜CD3~+CD4~+、CD3~+CD8~+T细胞检测(免疫组化) | 第51-52页 |
5.3.2 视网膜CD3~+、CD4~+、CD8~+免疫蛋白检测(WesternBlotting) | 第52页 |
5.3.3 视网膜凋亡细胞检测(TUNEL染色) | 第52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52-55页 |
5.4.1 芬戈莫德可减少视网膜CD3~+CD4~+T细胞 | 第52页 |
5.4.2 芬戈莫德可减少视网膜CD3~+CD8~+T细胞 | 第52-54页 |
5.4.3 芬戈莫德可减少视网膜CD3~+和CD8~+蛋白表达 | 第54页 |
5.4.4 芬戈莫德可减少视网膜外核层感光细胞的凋亡 | 第54-55页 |
5.5 讨论 | 第55-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8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