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光环境的智能照明控制模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天然采光技术的发展 | 第10-11页 |
1.3 智能照明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建筑光环境 | 第15-32页 |
2.1 光学基本知识 | 第15-20页 |
2.1.1 光的基本特性 | 第15-16页 |
2.1.2 光的量度 | 第16-20页 |
2.1.3 材料的光学特性 | 第20页 |
2.2 建筑光环境控制要求 | 第20-22页 |
2.3 天然光环境 | 第22-26页 |
2.3.1 天然光源的特点 | 第22-23页 |
2.3.2 光气候 | 第23-25页 |
2.3.3 天空模型的提出 | 第25-26页 |
2.4 CIE天空模型 | 第26-29页 |
2.4.1 CIE晴天天空模型 | 第27页 |
2.4.2 CIE阴天天空模型 | 第27-28页 |
2.4.3 CIE一般天空模型 | 第28-29页 |
2.5 人工照明 | 第29-30页 |
2.6 照度计算 | 第30-31页 |
2.7 小结 | 第31-32页 |
3 天然采光 | 第32-44页 |
3.1 建立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3.1.1 模拟软件的选择 | 第32页 |
3.1.2 研究对象的建立 | 第32-33页 |
3.2 采光分析 | 第33-39页 |
3.2.1 影响采光的因素 | 第33-34页 |
3.2.2 天然光运行轨迹对室内的影响 | 第34-38页 |
3.2.3 采光系数分析 | 第38-39页 |
3.3 室内照度与室外照度的关系 | 第39-41页 |
3.3.1 室内工作面照度计算 | 第39-40页 |
3.3.2 室内某点照度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3.4 室内天然采光分析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4页 |
4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 第44-70页 |
4.1 照明控制方式 | 第44-46页 |
4.1.1 传统照明控制方式 | 第44-45页 |
4.1.2 自动照明控制方式 | 第45页 |
4.1.3 智能照明控制方式 | 第45-46页 |
4.2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 第46-47页 |
4.2.1 智能照明系统的分类 | 第46-47页 |
4.2.2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特点 | 第47页 |
4.3 室内LED照明与天然采光的联合控制 | 第47-49页 |
4.3.1 室内LED照明 | 第47-48页 |
4.3.2 天然光的利用 | 第48页 |
4.3.3 昼间人工照明控制策略 | 第48-49页 |
4.4 室内照度传感器的设置 | 第49-52页 |
4.5 百叶窗的选择 | 第52-54页 |
4.5.1 约束条件 | 第53页 |
4.5.2 微型百叶窗角度确定原则 | 第53-54页 |
4.6 照明模糊控制的设计 | 第54-62页 |
4.6.1 模糊理论 | 第54-55页 |
4.6.2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第55-57页 |
4.6.3 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57-59页 |
4.6.4 模糊控制器的优化设计 | 第59-62页 |
4.7 照明模糊控制的仿真 | 第62-69页 |
4.7.1 实验方案 | 第62-63页 |
4.7.2 matlab建模与仿真 | 第63-66页 |
4.7.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4.8 小结 | 第69-70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