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一) 题中之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求 | 第9-10页 |
(二) 忧心现状:小学教师性别结构问题凸显 | 第10-11页 |
(三) 理论呼唤:教师性别失衡研究相对薄弱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21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16-20页 |
(三) 访谈法 | 第20-21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一) 社会性别理论 | 第21-22页 |
(二) 社会认同理论 | 第22-23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一种全球性教育现象 | 第24-29页 |
一、全球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状况 | 第24-25页 |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状况 | 第25-29页 |
(一) 全国范围内中小学女教师比例逐年增长 | 第25-26页 |
(二) 我国省份间中小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状况存在差异 | 第26页 |
(三) 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状况差距明显 | 第26页 |
(四) 我国中小学女性教师比例随学段的升高而降低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城市小学教师的性别意识与职业认同调查——以N市为例 | 第29-54页 |
一、N市小学教师的基本概况 | 第29-32页 |
(一) 性别结构:女性化程度较高 | 第29页 |
(二) 年龄结构:年轻化现象显著 | 第29-30页 |
(三) 婚姻状况:已婚的教师居多 | 第30页 |
(四) 学历结构:本专科学历偏多 | 第30-31页 |
(五) 师源情况:师范生从教为主 | 第31页 |
(六) 教龄结构:新教师数量众多 | 第31页 |
(七) 职称结构:两头多中间少 | 第31-32页 |
(八) 收入水平:平均月入3千 | 第32页 |
二、城市小学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调查 | 第32-40页 |
(一) 城市小学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的整体特征 | 第32-34页 |
(二) 城市小学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的各维度特征 | 第34-40页 |
三、城市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调查 | 第40-54页 |
(一) 城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整体特征 | 第40-42页 |
(二) 城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各维度特征 | 第42-50页 |
(三) 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 第50-54页 |
第四章 城市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社会性别分析及反思 | 第54-63页 |
一、城市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社会性别分析 | 第54-60页 |
(一) 社会性别制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二) 传统性别角色文化的建构 | 第55-57页 |
(三) 小学教师职业的性别隔离 | 第57-59页 |
(四) 小学教师的职业刻板印象 | 第59-60页 |
二、对城市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现象的反思 | 第60-63页 |
(一) 女性教师是男孩女性化的根源吗? | 第60-61页 |
(二) 小学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 第61-62页 |
(三) 小学教师性别失衡为何在城市更为凸显?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应对城市小学教师性别失衡问题的路径选择 | 第63-68页 |
一、制度层面 | 第63-64页 |
(一) 提高小学教育职业声望,保障教师收入待遇 | 第63页 |
(二) 重视教师性别意识培训,推进教育课程改革 | 第63-64页 |
(三) 纳性别意识入决策主流,制定性别平等政策 | 第64页 |
二、实践层面 | 第64-66页 |
(一) 发挥大众传媒导向作用,弘扬先进性别文化 | 第64-65页 |
(二) 呼吁更多理性学术研究,关注小学教师问题 | 第65页 |
(三) 创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 第65-66页 |
三、个人层面 | 第66-68页 |
(一) 全力研习社会性别理论,提高性别意识水平 | 第66页 |
(二) 恰当定位自身教师角色,积极谋求素质发展 | 第66-67页 |
(三) 积极开展性别教育研究,提供性别公平教育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