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三)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 关于课堂导入行为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二) 关于三种类型教师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 相关研究综述的分析与述评 | 第17-18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整体研究设计 | 第20-26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一) 课堂导入的概念界定 | 第20页 |
(二) 三类教师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页 |
(二) 奥苏泊尔(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三)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 | 第2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6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四)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观察量表的编制 | 第26-32页 |
一、课堂导入时间 | 第26-27页 |
二、课堂导入方式方法 | 第27-29页 |
三、学生的参与程度 | 第29-30页 |
四、课堂导入语言特点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课堂导入比较研究 | 第32-58页 |
一、课堂导入时间的比较 | 第32-38页 |
(一) 小学语文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导入总时间比较 | 第32-33页 |
(二) 小学语文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每节课平均导入时间比较 | 第33页 |
(三) 小学语文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所用导入时间段分布情况 | 第33-37页 |
(四) 小学语文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不同文体下导入平均时间比较 | 第37-38页 |
二、课堂导入方式方法的比较 | 第38-47页 |
(一) 按导入方式进行比较 | 第38-39页 |
(二) 按导入方法进行比较 | 第39-44页 |
(三) 按导入方法的运用进行比较 | 第44-45页 |
(四) 按照文体进行比较 | 第45-47页 |
三、学生参与程度的比较 | 第47-49页 |
四、三类教师课堂导入教学语言特点的比较 | 第49-58页 |
(一) 记叙文中三类教师课堂导入教学语言运用比较 | 第50-51页 |
(二) 说明文中三类教师课堂导入教学语言运用比较 | 第51-52页 |
(三) 古现代诗歌中三类教师课堂导入教学语言运用比较 | 第52-54页 |
(四) 抒情散文中三类教师课堂导入教学语言运用比较 | 第54-56页 |
(五) 寓言童话故事中三类教师课堂导入教学语言运用比较 | 第56-58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第58-64页 |
一、三类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现状的分析 | 第58-60页 |
(一) 三类教师普遍注重课堂导入环节 | 第58页 |
(二) 三类教师课堂导入的设计和运用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 第58-59页 |
(三) 三类教师对于课堂导入的设计和运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 第59-60页 |
二、课堂导入建议 | 第60-63页 |
(一) 新手型教师:合理安排导入,恰当控制导入时间,导入方式多样化 | 第60-61页 |
(二) 熟手型教师:精心设计导入,增强导入艺术性,导入方式灵活化 | 第61-62页 |
(三) 专家型教师:善于归纳总结,凸显导入智慧,形成导入艺术论 | 第62页 |
(四) 三类教师:充分利用导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 | 第62-63页 |
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8页 |
附录一:《三类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时间观察表》 | 第70-71页 |
附录二:《三类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方式观察表》 | 第71-72页 |
附录三:《三类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方法观察表》 | 第72-73页 |
附录四:《三类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方法运用情况观察表》 | 第73-74页 |
附录五:《三类小学语文教师不同文体下课堂导入方式观察表》 | 第74-75页 |
附录六:《三类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学生参与程度观察表》 | 第75-76页 |
附录七:《三类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教学语言特点观察表》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