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9-13页 |
摘要 | 第13-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前言 | 第20-28页 |
1 线粒体是药源性肝损伤的重要靶点 | 第20页 |
2 Nrf2/HO-1信号通路在线粒体氧化应激中的作用 | 第20-26页 |
2.1 Nrf2/HO-1通路调控氧化应激 | 第21-22页 |
2.2 HO-1调控线粒体生物合成 | 第22-23页 |
2.3 PGC-1α信号通路的调控 | 第23-25页 |
2.4 PGC-1α参与氧化应激调控 | 第25-26页 |
3 氟他胺诱导线粒体氧化应激 | 第26-28页 |
第一章 氟他胺对HepG2细胞的线粒体毒性及抗氧化通路的影响 | 第28-49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8-40页 |
1.1.1 细胞模型 | 第28页 |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28-30页 |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0-31页 |
1.1.4 细胞培养 | 第31页 |
1.1.5 药物配制与给药方案 | 第31-32页 |
1.1.6 细胞生存率检测 | 第32页 |
1.1.7 LDH释放检测 | 第32页 |
1.1.8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检测 | 第32-33页 |
1.1.9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 第33页 |
1.1.10 细胞ATP水平的检测 | 第33-34页 |
1.1.11 线粒体DNA拷贝数的检测 | 第34-36页 |
1.1.12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 第36-39页 |
1.1.13 统计学分析 | 第39-40页 |
1.2 实验结果 | 第40-45页 |
1.2.1 氟他胺对HepG2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40页 |
1.2.2 氟他胺引起HepG2细胞线粒体ROS的增加 | 第40-41页 |
1.2.3 氟他胺引起HepG2细胞MMP降低 | 第41-42页 |
1.2.4 氟他胺引起HepG2细胞ATP降低 | 第42页 |
1.2.5 氟他胺对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影响 | 第42-43页 |
1.2.6 氟他胺对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43-44页 |
1.2.7 氟他胺对ERK1/2/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44-45页 |
1.3 讨论 | 第45-47页 |
1.4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二章 Nrf2/HO-1通路在氟他胺诱导的肝线粒体毒性中的作用 | 第49-6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7页 |
2.1.1 细胞模型 | 第49页 |
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49-50页 |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0-52页 |
2.1.4 细胞培养 | 第52页 |
2.1.5 药物配制与给药方案 | 第52-53页 |
2.1.6 HO-1和Nrf-2敲降 | 第53页 |
2.1.7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53-55页 |
2.1.8 qRT-PCR检测mRNA表达 | 第55-56页 |
2.1.9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检测 | 第56页 |
2.1.10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 第56页 |
2.1.11 细胞ATP水平的检测 | 第56页 |
2.1.12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 第56-57页 |
2.1.13 统计学分析 | 第57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57-63页 |
2.2.1 Nrf-2和HO-1敲降效率的验证 | 第57-58页 |
2.2.2 Nrf-2敲降加剧氟他胺诱导的肝线粒体毒性 | 第58-60页 |
2.2.3 HO-1敲降加剧氟他胺诱导的肝线粒体毒性 | 第60-61页 |
2.2.4 抑制和诱导HO-1对氟他胺诱导的肝线粒体毒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2.3 讨论 | 第63-65页 |
2.4 小结 | 第65-67页 |
第三章 Nrf2/HO-1信号通路在氟他胺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 第67-7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0页 |
3.1.1 细胞模型 | 第67页 |
3.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67-68页 |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68-69页 |
3.1.4 细胞培养 | 第69页 |
3.1.5 药物配制与给药方案 | 第69页 |
3.1.6 线粒体DNA拷贝数的检测 | 第69-70页 |
3.1.7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 第70页 |
3.1.8 统计分析 | 第70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70-75页 |
3.2.1 诱导/抑制ERK1/2对线粒体生物合成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第70-72页 |
3.2.2 Nrf-2敲降抑制氟他胺诱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 | 第72-73页 |
3.2.3 抑制和诱导HO-1对氟他胺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73-75页 |
3.3 讨论 | 第75-76页 |
3.4 小结 | 第76-7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主要简历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