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摘要 | 第13-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前言 | 第20-31页 |
1 立题依据 | 第20-21页 |
2 雾霾的成分及其对呼吸系统的损伤作用 | 第21-23页 |
3 肺部给药系统 | 第23-26页 |
4 课题设计思想及科学意义 | 第26-31页 |
第一章 治疗雾霾致物理性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第31-49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32-33页 |
1.1 试剂 | 第32-33页 |
1.2 仪器 | 第33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2 方法 | 第33-35页 |
2.1 纳米二氧化硅粒径测定 | 第33-34页 |
2.2 药物样品制备 | 第34页 |
2.3 纳米二氧化硅致大鼠肺损伤剂量的考察 | 第34-35页 |
2.4 纳米二氧化硅致大鼠肺损伤的药效学研究 | 第35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35页 |
3 结果 | 第35-43页 |
3.1 纳米二氧化硅粉体学性质 | 第35-36页 |
3.2 物理性肺损伤的造模剂量 | 第36-38页 |
3.3 肺部给药系统治疗物理性肺损伤的药效学 | 第38-43页 |
4 讨论 | 第43-47页 |
4.1 吸入颗粒物在肺部的行为特点 | 第43-44页 |
4.2 炎性小体在物理性肺损伤中的角色 | 第44-45页 |
4.3 吸入纳米颗粒物致肺损伤机理 | 第45页 |
4.4 治疗物理性肺损伤的药物选择依据 | 第45-47页 |
5 结论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二章 治疗雾霾致化学性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第49-84页 |
第一节 治疗酸性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第50-62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51-52页 |
1.1 试剂 | 第51页 |
1.2 仪器 | 第51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51-52页 |
2 方法 | 第52-54页 |
2.1 氯喹粉雾剂的制备及其粉体性质考察 | 第52页 |
2.2 盐酸致大鼠酸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2.3 氯喹粉雾剂治疗酸性肺损伤的药效学评价 | 第53-54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54页 |
3 结果 | 第54-61页 |
3.1 氯喹粉雾剂的优化处方及性质 | 第54-56页 |
3.2 氯喹粉雾剂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 第56-57页 |
3.3 氯喹粉雾剂减轻肺损伤的效果 | 第57-58页 |
3.4 氯喹粉雾剂降低NF-κBp65蛋白表达 | 第58-59页 |
3.5 氯喹粉雾剂降低p21蛋白表达 | 第59-60页 |
3.6 氯喹粉雾剂降低sPLAII基因表达 | 第60-61页 |
4 讨论 | 第61-62页 |
5 结论 | 第62页 |
第二节 治疗氧化性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第62-80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63-64页 |
1.1 试剂 | 第63页 |
1.2 仪器 | 第63-64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64页 |
2 方法 | 第64-67页 |
2.1 药物样品制备及性质考察 | 第64-65页 |
2.2 过氧化氢致大鼠氧化性性肺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2.3 SOD和氯喹剂型的药效学初步考察 | 第66页 |
2.4 SOD脂质体治疗氧化性肺损伤药效学评价 | 第66页 |
2.5 氯喹脂质体治疗氧化性肺损伤药效学评价 | 第66页 |
2.6 SOD/氯喹共载脂质体治疗氧化性肺损伤药效学评价 | 第66-67页 |
2.7 统计方法 | 第67页 |
3 结果 | 第67-80页 |
3.1 SOD和氯喹脂质体及粉雾剂优化的处方工艺及性质 | 第67-69页 |
3.2 氧化性肺损伤的造模剂量 | 第69-70页 |
3.3 SOD和氯喹剂型的选择依据 | 第70-73页 |
3.4 SOD脂质体治疗氧化性肺损伤的药效 | 第73-75页 |
3.5 氯喹脂质体治疗氧化性肺损伤的药效 | 第75-78页 |
3.6 SOD/氯喹共载脂质体治疗氧化性肺损伤的药效 | 第78-80页 |
4 讨论 | 第80页 |
5 结论 | 第80页 |
第三节 治疗脂多糖致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第80-83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80-81页 |
2 方法 | 第81页 |
2.1 氯喹粉雾剂的制备及粉体性质考察 | 第81页 |
2.2 脂多糖致大鼠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81页 |
2.3 氯喹粉雾剂治疗脂多糖致肺损伤药效学考察 | 第81页 |
3 结果 | 第81-82页 |
4 讨论 | 第82页 |
5 结论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三章 治疗雾霾致生物性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第84-126页 |
第一节 治疗真菌性和细菌性肺炎的茶树油包合物粉雾剂研究 | 第84-109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86-87页 |
1.1 试剂 | 第86页 |
1.2 仪器 | 第86-87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87页 |
1.4 菌种 | 第87页 |
2 方法 | 第87-91页 |
2.1 茶树油包合物的制备及鉴定 | 第87-88页 |
2.2 茶树油包合物性质考察 | 第88页 |
2.3 肺部沉积率的测定 | 第88页 |
2.4 茶树油含量测定方法 | 第88页 |
2.5 茶树油包合物体外抗菌实验 | 第88-89页 |
2.6 大鼠肺炎模型的建立及药效考察 | 第89-91页 |
2.7 统计方法 | 第91页 |
3 结果 | 第91-107页 |
3.1 茶树油包合物的性质 | 第91-100页 |
3.2 茶树油包合物的体外沉积率 | 第100页 |
3.3 茶树油包合物体外抗菌实验效果 | 第100-102页 |
3.4 茶树油包合物有效清除肺部感染的真菌和细菌 | 第102页 |
3.5 茶树油包合物抗真菌性肺炎效果 | 第102-104页 |
3.6 茶树油包合物抗细菌性肺炎效果 | 第104-107页 |
4 讨论 | 第107-108页 |
5 结论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治疗细菌性肺炎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研究 | 第109-125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110-111页 |
1.1 试剂 | 第110页 |
1.2 仪器 | 第110-111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111页 |
1.4 菌种 | 第111页 |
2 方法 | 第111-115页 |
2.1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的制备 | 第111-112页 |
2.2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的性质考察 | 第112页 |
2.3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的制备 | 第112页 |
2.4 穿心莲内酯原料药及其脂质体粉雾剂的性质考察 | 第112页 |
2.5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112-113页 |
2.6 穿心莲内酯原料药及其脂质体粉雾剂肺部沉积率测定 | 第113页 |
2.7 体外抗菌实验 | 第113页 |
2.8 肺炎大鼠模型建立及药效评价 | 第113-115页 |
2.9 统计方法 | 第115页 |
3 结果 | 第115-123页 |
3.1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的优化处方 | 第115-116页 |
3.2 穿心莲内酯原料药及其脂质体和粉雾剂的性质 | 第116-118页 |
3.3 穿心莲内酯及其脂质体粉雾剂体外弱的抗菌活性 | 第118页 |
3.4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减轻细菌导致的肺损伤 | 第118-120页 |
3.5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抑制IκB-α磷酸化 | 第120页 |
3.6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降低炎症反应 | 第120页 |
3.7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抑制ICAM1和IFN-γ表达 | 第120-122页 |
3.8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调节免疫反应 | 第122页 |
3.9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高效清除肺部细菌 | 第122-123页 |
4 讨论 | 第123-124页 |
5 结论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四章 治疗雾霾颗粒致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第126-138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126-127页 |
1.1 试剂 | 第126-127页 |
1.2 仪器 | 第127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127页 |
2 方法 | 第127-129页 |
2.1 雾霾颗粒采样条件 | 第127-128页 |
2.2 雾霾颗粒的收集 | 第128页 |
2.3 雾霾颗粒性质表征 | 第128页 |
2.4 雾霾颗粒致肺损伤造模剂量筛选 | 第128-129页 |
2.5 雾霾颗粒致肺损伤药效实验 | 第129页 |
3 结果 | 第129-137页 |
3.1 雾霾颗粒性质 | 第129-133页 |
3.2 雾霾颗粒致大鼠肺损伤模型的剂量 | 第133-134页 |
3.3 治疗雾霾颗粒致大鼠肺损伤的药效 | 第134-137页 |
4 讨论 | 第137页 |
5 结论 | 第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主要简历 | 第153-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