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8页 |
1.1 引言 | 第14-16页 |
1.2 银行网点及其影响 | 第16-23页 |
1.2.1 银行网点 | 第16-20页 |
1.2.2 信贷竞争与理财产品竞争 | 第20-21页 |
1.2.3 银行网点与信贷竞争 | 第21-22页 |
1.2.4 银行网点与理财产品竞争 | 第22-23页 |
1.3 文献回顾与总结 | 第23-28页 |
1.3.1 外资银行独立发展进入 | 第23-25页 |
1.3.2 外资银行少数股权进入 | 第25-26页 |
1.3.3 外资银行进入模式选择 | 第26-27页 |
1.3.4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4 本文采用的基本理论 | 第28-33页 |
1.4.1 金融中介及相关理论 | 第28-30页 |
1.4.1.1 信息不对称 | 第28-29页 |
1.4.1.2 交易成本 | 第29-30页 |
1.4.2 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与竞争 | 第30-33页 |
1.4.2.1 网点与信贷竞争 | 第31-32页 |
1.4.2.2 网点与理财产品市场 | 第32-33页 |
1.5 问题的提出 | 第33-35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35-36页 |
1.7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外资银行独立发展进入与网点投资 | 第38-73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基于网点的信贷竞争模型 | 第38-60页 |
2.2.1 模型基本假设 | 第38-41页 |
2.2.1.1 银行及其网点 | 第38-40页 |
2.2.1.2 借款者与信息不对称 | 第40-41页 |
2.2.2 网点分布特征与信贷竞争模型 | 第41-46页 |
2.2.2.1 相邻网点及其分布特征 | 第41-42页 |
2.2.2.2 相邻网点间的竞争 | 第42-43页 |
2.2.2.3 银行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第43-46页 |
2.2.3 比较静态分析 | 第46-60页 |
2.2.3.1 网点规模对竞争均衡的影响 | 第48-49页 |
2.2.3.2 网点规模和网点吸收资金能力对竞争均衡的影响 | 第49-51页 |
2.2.3.3 网点规模和甄别技术对竞争均衡的影响 | 第51-53页 |
2.2.3.4 网点规模和交易成本对竞争均衡的影响 | 第53-56页 |
2.2.3.5 网点规模和资金成本对竞争均衡的影响 | 第56-57页 |
2.2.3.6 网点规模和借款者质量对竞争均衡的影响 | 第57-59页 |
2.2.3.7 网点规模和市场规模对竞争均衡的影响 | 第59-60页 |
2.3 外资银行网点序贯投资的实物期权模型 | 第60-66页 |
2.3.1 网点序贯投资的实物期权模型 | 第60-64页 |
2.3.2 比较静态分析 | 第64-6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2.5 本章附录 | 第68-73页 |
第三章 外资银行入股进入与进入模式选择 | 第73-93页 |
3.1 引言 | 第73页 |
3.2 基于网点的信贷竞争模型 | 第73-90页 |
3.2.1 模型基本假设 | 第73-75页 |
3.2.1.1 银行及其网点 | 第73-74页 |
3.2.1.2 借款者与信息不对称 | 第74-75页 |
3.2.1.3 战略入股的影响 | 第75页 |
3.2.2 网点分布特征与信贷竞争模型 | 第75-80页 |
3.2.2.1 相邻网点及其分布特征 | 第75-76页 |
3.2.2.2 相邻网点间的竞争 | 第76-78页 |
3.2.2.3 银行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第78-80页 |
3.2.3 比较静态分析:外资银行入股进入 | 第80-85页 |
3.2.3.1 外资银行入股时只影响本地银行的交易成本 | 第80-83页 |
3.2.3.2 外资银行入股时只影响本地银行的甄别技术 | 第83-85页 |
3.2.4 比较静态分析:外资银行进入模式选择 | 第85-90页 |
3.2.4.1 外资银行独立发展进入 | 第85-87页 |
3.2.4.2 外资银行入股进入 | 第87-88页 |
3.2.4.3 外资银行的进入模式选择 | 第88-9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3.4 本章附录 | 第92-93页 |
第四章 外资银行进入与理财产品竞争 | 第93-129页 |
4.1 引言 | 第93页 |
4.2 权益类理财产品与市场竞争 | 第93-108页 |
4.2.1 模型基本假设 | 第93-95页 |
4.2.2 理财产品竞争模型 | 第95-98页 |
4.2.2.1 相邻网点间的竞争 | 第96页 |
4.2.2.2 银行的目标函数 | 第96-98页 |
4.2.3 比较静态分析 | 第98-108页 |
4.2.3.1 银行网点数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第99-101页 |
4.2.3.2 理财产品风险水平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4.2.3.3 投资者风险态度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第104-108页 |
4.3 融资类理财产品与市场竞争 | 第108-121页 |
4.3.1 模型基本假设 | 第109-112页 |
4.3.1.1 银行及其网点分布 | 第109页 |
4.3.1.2 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息不对称 | 第109-111页 |
4.3.1.3 银行与投资者效用 | 第111-112页 |
4.3.2 理财产品竞争模型:银行拥有私有信息 | 第112-117页 |
4.3.2.1 相邻网点间的竞争 | 第112-113页 |
4.3.2.2 银行的目标函数 | 第113-114页 |
4.3.2.3 比较静态分析 | 第114-117页 |
4.3.3 理财产品竞争模型:银行揭示私有信息 | 第117-121页 |
4.3.3.1 只有外资银行揭示其私有信息 | 第117-118页 |
4.3.3.2 所有银行揭示其私有信息 | 第118页 |
4.3.3.3 比较静态分析 | 第118-12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1-124页 |
4.5 本章附录 | 第124-129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129-13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129-13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3页 |
程序附录 | 第143-159页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59-160页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