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氧化还原类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结构生物信息学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9页
    1.1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概述第15-23页
        1.1.1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意义及类别第15-23页
        1.1.2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功能及相关疾病第23页
    1.2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现状第23-28页
        1.2.1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位点的鉴别第24-25页
        1.2.2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序列数据库第25-28页
    1.3 生物信息学方法综述第28-34页
        1.3.1 序列比对分析的方法第28-30页
        1.3.2 机器学习方法第30-32页
        1.3.3 其他生物信息学方法第32-34页
    1.4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综述第34-36页
        1.4.1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背景第34页
        1.4.2 分子力场第34-36页
    1.5 蛋白质氨基酸拓扑网络概述第36-37页
        1.5.1 蛋白质氨基酸拓扑网络概述第36-37页
        1.5.2 蛋白质氨基酸拓扑网络的研究现状第37页
    1.6 小结及文章概述第37-39页
第二章 硝化酪氨酸结构数据库第39-63页
    2.1 硝化酪氨酸鉴别及其相关数据概述第39-40页
    2.2 数据收集第40-41页
    2.3 数据库结构及特色第41-42页
    2.4 结果I—数据库序列数据第42-45页
        2.4.1 硝化蛋白质物种及序列分布第42-43页
        2.4.2 硝化蛋白质结构统计结果第43-44页
        2.4.3 硝化酪氨酸位点序列位置特征第44-45页
    2.5 结果II—硝化蛋白质特征分析结果第45-48页
        2.5.1 硝化酪氨酸亲水性第45-46页
        2.5.2 硝化酪氨酸pKa第46-47页
        2.5.3 硝化酪氨酸表面特性第47-48页
    2.6 结果III—硝化蛋白质的代谢通路与疾病第48-50页
    2.7 其他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二级结构保守型分析第50-52页
    2.8 结果IV—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二级结构保守性分析第52-57页
    2.9 结果V—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功能保守性分析第57-61页
    2.10 小结与讨论第61-63页
第三章 氧化类翻译后修饰—酪氨酸硝化的结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3-97页
    3.1 酪氨酸硝化的研究背景第63-71页
        3.1.1 酪氨酸硝化概述第63-65页
        3.1.2 酪氨酸硝化的机理第65-66页
        3.1.3 硝化蛋白质的实验报道第66-71页
    3.2 硝化蛋白质数据收集第71-72页
    3.3 酪氨酸硝化特征提取第72-77页
    3.4 方法介绍第77-80页
        3.4.1 改进的MDD聚类方法第77-79页
        3.4.2 mRMR特征优选方法第79页
        3.4.3 最近邻方法及交叉验证第79-80页
        3.4.4 分类预测结果的评价标准第80页
    3.5 结果I—硝化酪氨酸的结构特征第80-89页
        3.5.1 氨基酸对及氨基酸三角分布第80-84页
        3.5.2 酪氨酸近邻氨基酸环境第84-85页
        3.5.3 酪氨酸近邻原子分布第85-87页
        3.5.4 酪氨酸的表面可及性第87-88页
        3.5.5 酪氨酸二级结构倾向性第88-89页
    3.6 结果II—硝化酪氨酸位点的分类预测第89-96页
        3.6.1 基于改进MDD方法的硝化酪氨酸聚类第89-91页
        3.6.2 硝化酪氨酸的预测结果—留一法第91-93页
        3.6.3 硝化酪氨酸的预测结果—独立测试集第93-95页
        3.6.4 预测模型中使用的特征分布第95-96页
    3.7 小结及讨论第96-97页
第四章 氧化类翻译后修饰—半胱氨酸硫代亚硝化结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7-125页
    4.1 半胱氨酸硫代亚硝化研究背景第97-98页
        4.1.1 半胱氨酸硫代亚硝化概述第97页
        4.1.2 半胱氨酸硫代亚硝化机制研究现状第97-98页
    4.2 血红蛋白硫代亚硝化第98-103页
        4.2.1 选择血红蛋白作为特例的原因第98-99页
        4.2.2 血红蛋白的R/T构象概述第99-100页
        4.2.3 血红蛋白的硫代亚硝化研究现状第100-103页
    4.3 硫代亚硝化半胱氨酸数据收集第103页
    4.4 方法介绍第103-105页
    4.5 血红蛋白分子动力学模拟参数设置第105-107页
        4.5.1 血红蛋白结构准备第105页
        4.5.2 血红蛋白力场参数及模拟过程第105-107页
    4.6 结果第107-123页
        4.6.1 血红蛋白模拟体系综合评价第107-108页
        4.6.2 亚硝化半胱氨酸近邻原子分布特征第108-113页
        4.6.3 亚硝化半胱氨酸的柔性结果第113-116页
        4.6.4 空间位阻影响半胱氨酸的亚硝化第116-119页
        4.6.5 血红蛋白分子模拟RMSD结果第119-122页
        4.6.6 亚硝化保护结构模型及其测试第122-123页
    4.7 小结与讨论第123-125页
第五章 蛋白质氨基酸残基拓扑网络构建方法研究第125-139页
    5.1 蛋白质氨基酸拓扑网络构建方法概述第125-126页
    5.2 数据准备第126-127页
    5.3 待比较的网络构建方法第127-128页
    5.4 结果分析第128-137页
        5.4.1 氨基酸分布第128-129页
        5.4.2 氨基酸节点度均值第129-131页
        5.4.3 氨基酸节点度分布第131-132页
        5.4.4 不同种类氨基酸节点度第132-134页
        5.4.5 节点度与氨基酸属性的相关性第134-137页
    5.5 小结及讨论第137-139页
第六章 基于蛋白质氨基酸拓扑网络的特征位点比对算法第139-149页
    6.1 特征位点比对方法I—氨基酸拓扑网络比对算法第139-144页
        6.1.1 拓扑网络矩阵化第139-140页
        6.1.2 网络比对算法第140-141页
        6.1.3 算法流程第141页
        6.1.4 网络比对过程示例第141-142页
        6.1.5 网络比对方法测试第142-143页
        6.1.6 氨基酸拓扑网络比对算法小结第143-144页
    6.2 特征位点比对方法II—基于拓扑指数的网络比对算法第144-146页
        6.2.1 拓扑网络指数化第144页
        6.2.2 网络相似度计算第144-145页
        6.2.3 算法流程第145页
        6.2.4 网络比对方法测试第145-146页
        6.2.5 基于拓扑指数比对算法小结第146页
    6.3 小结及讨论第146-14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49-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7页
附录I第167-169页
附录II第169-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1-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amilton理论的广域电力系统时滞反馈控制研究
下一篇:外资银行进入--基于网点的市场竞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