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DCIRC模式的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以浙江台州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3-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2 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第21-34页 |
2.1 风暴潮灾害系统 | 第21页 |
2.2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 第21-26页 |
2.2.1 风暴潮强度的预报 | 第22-23页 |
2.2.2 不同重现期风暴潮的研究 | 第23-24页 |
2.2.3 可能最大风暴潮(PMSS)的计算 | 第24-26页 |
2.3 承灾体脆弱性评估 | 第26-29页 |
2.3.1 指标体系法 | 第27-28页 |
2.3.2 定量化脆弱性曲线 | 第28-29页 |
2.4 灾害风险评估 | 第29-34页 |
2.4.1 灾情损失评估 | 第30-31页 |
2.4.2 灾害风险评价 | 第31-34页 |
3 精细化台风风暴潮模式的建立 | 第34-51页 |
3.1 ADCIRC模型介绍 | 第34-40页 |
3.1.1 控制方程 | 第35-37页 |
3.1.2 数值方法 | 第37页 |
3.1.3 模型设置 | 第37-40页 |
3.2 计算区域水深地形处理及网格剖分 | 第40-42页 |
3.2.1 数据准备 | 第40-41页 |
3.2.2 计算网格的剖分 | 第41-42页 |
3.3 典型台风的风暴潮和潮位过程的模拟及验证 | 第42-49页 |
3.4 小结 | 第49-51页 |
4 台州市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 | 第51-83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51-53页 |
4.2 台州市台风灾害危险性情景构建 | 第53-58页 |
4.2.1 可能最大台风的路径设置 | 第53-57页 |
4.2.2 台风强度的设置 | 第57页 |
4.2.3 台风最大风速半径和最大风速的确定 | 第57-58页 |
4.3 台风风暴潮灾害危险性评估 | 第58-65页 |
4.4 承灾体脆弱性评估 | 第65-76页 |
4.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5-66页 |
4.4.2 指标因子处理 | 第66-67页 |
4.4.3 指标因子的权重赋值 | 第67-72页 |
4.4.4 承灾体脆弱度计算 | 第72-74页 |
4.4.5 脆弱性评估 | 第74-76页 |
4.5 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 | 第76-81页 |
4.6 小结 | 第81-83页 |
5 玉环县台风风暴潮灾害淹没风险评估 | 第83-108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83-87页 |
5.1.1 自然环境 | 第83-84页 |
5.1.2 沿海海域天文潮 | 第84页 |
5.1.3 沿岸海堤的分布 | 第84-87页 |
5.2 玉环县台风灾害危险性情景构建 | 第87-88页 |
5.2.1 最大可能台风路径的设置 | 第87页 |
5.2.2 台风强度的划分 | 第87-88页 |
5.2.3 天文潮的叠加 | 第88页 |
5.2.4 海堤的添加与设定 | 第88页 |
5.2.5 可能最大淹没范围和深度的计算 | 第88页 |
5.3 台风风暴潮灾害淹没分析与危险性评估 | 第88-98页 |
5.4 承灾体脆弱性评估 | 第98-100页 |
5.5 台风风暴潮灾害淹没风险性评估 | 第100-106页 |
5.6 小结 | 第106-10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6.1 结论 | 第108-109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109-110页 |
6.3 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个人简历 | 第11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