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41页 |
1.1 鱼类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 | 第16-23页 |
1.1.1 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涵义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 第16页 |
1.1.2 种群遗传多样性常用的检测标记方法 | 第16-23页 |
1.1.2.1 形态学标记 | 第17页 |
1.1.2.2 细胞学标记 | 第17-18页 |
1.1.2.3 DNA分子标记 | 第18-23页 |
1.2 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 | 第23-31页 |
1.2.1 胚胎期 | 第24-29页 |
1.2.1.1 卵裂 | 第26页 |
1.2.1.2 囊胚 | 第26-27页 |
1.2.1.3 原肠期 | 第27页 |
1.2.1.4 神经胚期 | 第27-28页 |
1.2.1.5 器官分化期 | 第28-29页 |
1.2.1.6 孵化期 | 第29页 |
1.2.2 仔鱼期 | 第29-30页 |
1.2.2.1 前期仔鱼 | 第29-30页 |
1.2.2.2 后期仔鱼 | 第30页 |
1.2.3 稚鱼期 | 第30页 |
1.2.4 幼鱼期 | 第30-31页 |
1.3 鱼类早期发育期死亡特征 | 第31-34页 |
1.3.1 胚胎期 | 第31-32页 |
1.3.2 仔鱼期 | 第32页 |
1.3.3 稚鱼期 | 第32-33页 |
1.3.4 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1.4 条石鲷繁、养殖生物学研究 | 第34-39页 |
1.4.1 条石鲷生物学特性 | 第35-38页 |
1.4.1.1 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 第35-36页 |
1.4.1.2 形态特征 | 第36-37页 |
1.4.1.3 生活习性 | 第37-38页 |
1.4.1.4 繁殖习性 | 第38页 |
1.4.1.5 其他 | 第38页 |
1.4.2 条石鲷研究现状 | 第38-3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9-41页 |
2 条石鲷种群遗传学研究 | 第41-76页 |
2.1 条石鲷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的AFLP研究 | 第41-56页 |
2.1.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2.1.1.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2.1.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2.1.1.3 AFLP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2.1.1.4 数据统计 | 第43-45页 |
2.1.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2.1.2.1 AFLP扩增结果 | 第45-49页 |
2.1.2.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9页 |
2.1.2.3 群体遗传分化分析 | 第49-53页 |
2.1.2.4 聚类分析 | 第53-54页 |
2.1.3 讨论 | 第54-56页 |
2.2 条石鲷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线粒体控制区序列遗传变异研究 | 第56-64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2.2.1.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2.2.1.2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2.2.1.3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2.2.2 结果 | 第57-62页 |
2.2.2.1 条石鲷mtDNA控制区序列遗传多态 | 第58页 |
2.2.2.2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2.2.2.3 系统发育分析 | 第59-62页 |
2.2.3 讨论 | 第62-64页 |
2.3 基于线粒体DNA部分片段探讨条石鲷与斑石鲷的亲缘关系 | 第64-76页 |
2.3.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2.3.1.1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2.3.1.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2.3.1.3 数据分析 | 第66页 |
2.3.2 结果 | 第66-72页 |
2.3.2.1 mtDNA三个片段的核苷酸组成 | 第66-70页 |
2.3.2.2 条石鲷和斑石鲷的遗传分化 | 第70-72页 |
2.3.2.3 条石鲷和斑石鲷的分歧时间 | 第72页 |
2.3.3 讨论 | 第72-76页 |
3 条石鲷细胞遗传学研究 | 第76-89页 |
3.1 条石鲷染色体核型与带型研究 | 第76-89页 |
3.1.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3.1.1.1 实验材料 | 第77页 |
3.1.1.2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第77-78页 |
3.1.1.3 核型分析 | 第78页 |
3.1.1.4 C带带型制备 | 第78-79页 |
3.1.1.5 C带分析 | 第79页 |
3.1.2 结果 | 第79-85页 |
3.1.2.1 条石鲷染色体数目 | 第79-80页 |
3.1.2.2 条石鲷染色体组型 | 第80-82页 |
3.1.2.3 中期染色体相对长度 | 第82-84页 |
3.1.2.4 C带分析 | 第84-85页 |
3.1.3 讨论 | 第85-89页 |
3.1.3.1 染色体核型比较 | 第85-86页 |
3.1.3.2 染色体带型分析 | 第86-87页 |
3.1.3.3 异型染色体分析 | 第87-89页 |
4 条石鲷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 | 第89-186页 |
4.1 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 第89-117页 |
4.1.1 材料与方法 | 第90-91页 |
4.1.1.1 亲鱼培育与受精卵孵化 | 第90页 |
4.1.1.2 样品采集与形态学、组织学观察 | 第90-91页 |
4.1.2 结果 | 第91-114页 |
4.1.2.1 成熟卵的特点 | 第91页 |
4.1.2.2 卵裂前期 | 第91-92页 |
4.1.2.3 卵裂期 | 第92-95页 |
4.1.2.4 囊胚期 | 第95-97页 |
4.1.2.5 原肠胚期 | 第97-101页 |
4.1.2.6 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 | 第101-109页 |
4.1.2.7 孵化期 | 第109页 |
4.1.2.8 胚胎发育时序及形态学观察 | 第109-114页 |
4.1.3 讨论 | 第114-117页 |
4.1.3.1 受精卵的形态特征 | 第114-115页 |
4.1.3.2 卵裂分析 | 第115-116页 |
4.1.3.3 胚胎发育时序 | 第116-117页 |
4.2 条石鲷胚后发育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 | 第117-166页 |
4.2.1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18页 |
4.2.1.1 亲鱼培育与鱼苗培育 | 第117-118页 |
4.2.1.2 形态学观察 | 第118页 |
4.2.1.3 组织学观察 | 第118页 |
4.2.2 结果 | 第118-163页 |
4.2.2.1 前期仔鱼 | 第118-130页 |
4.2.2.2 后期仔鱼 | 第130-153页 |
4.2.2.3 稚鱼期 | 第153-162页 |
4.2.2.4 幼鱼 | 第162-163页 |
4.2.3 讨论 | 第163-166页 |
4.2.3.1 前期仔鱼 | 第163-164页 |
4.2.3.2 后期仔鱼 | 第164-165页 |
4.2.3.3 稚鱼期 | 第165-166页 |
4.3 温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和仔鱼PNR的影响 | 第166-175页 |
4.3.1 材料与方法 | 第166-167页 |
4.3.1.1 实验器材 | 第166页 |
4.3.1.2 胚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试验 | 第166-167页 |
4.3.1.3 不同温度对仔鱼PNR的影响试验 | 第167页 |
4.3.2 结果 | 第167-173页 |
4.3.2.1 条石鲷胚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孵化时间和孵化率 | 第167页 |
4.3.2.2 温度对仔鱼初次摄食率及PNR的影响 | 第167-173页 |
4.3.3 讨论 | 第173-175页 |
4.3.3.1 温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173页 |
4.3.3.2 温度对仔鱼初次摄食率及PNR的影响 | 第173-175页 |
4.4 条石鲷免疫器官的发生与SOD相对活性变化 | 第175-186页 |
4.4.1 材料和方法 | 第175-177页 |
4.4.1.1 亲鱼培育 | 第175页 |
4.4.1.2 采卵孵化 | 第175-176页 |
4.4.1.3 仔、稚鱼培育 | 第176页 |
4.4.1.4 组织学观察 | 第176页 |
4.4.1.5 SOD的活性测定 | 第176-177页 |
4.4.1.6 统计分析 | 第177页 |
4.4.2 结果 | 第177-184页 |
4.4.2.1 仔、稚鱼的生长变化 | 第177-178页 |
4.4.2.2 肾脏的发育 | 第178-180页 |
4.4.2.3 脾脏发育 | 第180-181页 |
4.4.2.4 胸腺发育 | 第181-183页 |
4.4.2.5 SOD活性的测定 | 第183-184页 |
4.4.3 讨论 | 第184-186页 |
5 条石鲷繁、养殖技术研究 | 第186-217页 |
5.1 条石鲷亲鱼生殖调控技术研究 | 第187-201页 |
5.1.1 材料与方法 | 第187-188页 |
5.1.1.1 亲鱼来源 | 第187页 |
5.1.1.2 亲鱼室内周年培育 | 第187-188页 |
5.1.1.3 亲鱼强化培育 | 第188页 |
5.1.1.4 亲鱼生物学测定 | 第188页 |
5.1.1.5 采卵 | 第188页 |
5.1.1.6 受精卵孵化 | 第188页 |
5.1.2 结果 | 第188-197页 |
5.1.2.1 亲鱼培育 | 第188-189页 |
5.1.2.2 亲鱼产卵习性 | 第189-190页 |
5.1.2.3 产卵及孵化 | 第190-197页 |
5.1.3 讨论 | 第197-201页 |
5.1.3.1 亲鱼获得与选择 | 第197-198页 |
5.1.3.2 亲鱼培育 | 第198-199页 |
5.1.3.3 自然产卵 | 第199-201页 |
5.2 条石鲷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 第201-210页 |
5.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1-202页 |
5.2.1.1 亲鱼培育与受精卵孵化 | 第201页 |
5.2.1.2 苗种培育 | 第201-202页 |
5.2.2 试验结果 | 第202-207页 |
5.2.2.1 亲鱼产卵与胚胎发育 | 第202-204页 |
5.2.2.2 苗种培育 | 第204-207页 |
5.2.3 总结与讨论 | 第207-210页 |
5.2.3.1 受精卵的孵化与前期苗种培育技术 | 第207-208页 |
5.2.3.2 后期种苗培育技术 | 第208-210页 |
5.3 条石鲷养殖技术研究 | 第210-217页 |
5.3.1 材料与方法 | 第210-212页 |
5.3.1.1 网箱养殖 | 第210-211页 |
5.3.1.2 室内养殖 | 第211-212页 |
5.3.2 结果 | 第212-215页 |
5.3.2.1 南方养殖结果 | 第212-213页 |
5.3.2.2 南、北方接力养殖结果 | 第213-214页 |
5.3.2.3 室内养殖结果 | 第214-215页 |
5.3.3 讨论 | 第215-217页 |
6 总结 | 第217-221页 |
6.1 条石鲷种群遗传分析 | 第217页 |
6.2 石鲷属种间遗传分析 | 第217-218页 |
6.3 条石鲷染色体核型与带型分析 | 第218页 |
6.4 条石鲷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 | 第218-220页 |
6.5 条石鲷繁、养殖技术研究 | 第220-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43页 |
致谢 | 第243-24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44-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