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摘要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船舶压载水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 第13-15页 |
1.1.2 IMO对船舶压载水的相关管理规则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压载水处理的主要方法 | 第17-23页 |
1.2.1 船舶压载水的主要处理方法 | 第17-21页 |
1.2.2 离子膜电解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第21-23页 |
1.3 船舶压载水的主要检测方法 | 第23-27页 |
1.3.1 主要的藻类检测方法 | 第23-25页 |
1.3.2 微流控芯片的微藻检测技术 | 第25-27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2章 离子膜电解机理及系统设计 | 第30-43页 |
2.1 离子膜电解机理研究 | 第30-36页 |
2.1.1 离子膜电解法的原理 | 第30-32页 |
2.1.2 离子膜电解系统的化学过程 | 第32-33页 |
2.1.3 离子膜电解系统槽电压模型的建立 | 第33-36页 |
2.2 离子膜电解系统设计 | 第36-41页 |
2.2.1 实验系统的组成 | 第36-39页 |
2.2.2 离子膜电解槽 | 第39-40页 |
2.2.3 离子交换膜 | 第40页 |
2.2.4 电解电极的设计 | 第40-41页 |
2.2.5 电解系统调试 | 第4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离子膜电解系统处理压载水的性能研究 | 第43-78页 |
3.1 离子膜电解系统的性能研究 | 第43-53页 |
3.1.1 标准条件下电解系统的性能研究 | 第44-45页 |
3.1.2 模拟船舶工况条件下电解系统的性能研究 | 第45-48页 |
3.1.3 离子膜电解系统能效影响实验 | 第48-53页 |
3.2 离子膜电解系统处理压载水的性能研究 | 第53-66页 |
3.2.1 离子膜电解系统处理压载水的常规实验 | 第54-57页 |
3.2.2 离子膜电解系统处理压载水的优化实验 | 第57-66页 |
3.3 模拟海洋环境因素对灭活压载水中藻类的影响 | 第66-76页 |
3.3.1 温度对灭活压载水中藻类的影响 | 第66-69页 |
3.3.2 光照对灭活压载水中藻类的影响 | 第69-71页 |
3.3.3 藻类密度对灭活压载水中藻类的影响 | 第71-73页 |
3.3.4 海水有机物对灭活压载水中藻类的影响 | 第73-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利用微流控技术检测压载水中藻细胞活性的研究 | 第78-96页 |
4.1 叶绿素荧光原理 | 第78-81页 |
4.1.1 叶绿素荧光概述 | 第78-79页 |
4.1.2 叶绿素荧光产生原理 | 第79-81页 |
4.2 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 | 第81-84页 |
4.2.1 荧光检测系统 | 第82-83页 |
4.2.2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制备 | 第83-84页 |
4.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4-87页 |
4.3.1 藻类培养 | 第84-86页 |
4.3.2 实验藻类 | 第86页 |
4.3.3 藻类处理 | 第86-87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7-95页 |
4.4.1 活体与死体单微藻细胞的叶绿素荧光 | 第87-90页 |
4.4.2 不同种类活死藻类细胞的叶绿素荧光 | 第90-93页 |
4.4.3 叶绿素荧光与细胞活性关系 | 第93-94页 |
4.4.4 系统检测极限 | 第94-9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5.1 结论 | 第96-97页 |
5.2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作者简介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