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7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3-1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一) 农村社区研究 | 第16-21页 |
(二) 社区资源整合研究 | 第21-24页 |
(三) 研究现状述评 | 第24页 |
三、基本概念 | 第24-26页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3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6-27页 |
(二)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六、样本选择和样本分析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现状 | 第37-51页 |
一、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历程 | 第37-43页 |
(一) 国外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实践 | 第37-40页 |
(二)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历程 | 第40-43页 |
二、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和基本特征 | 第43-45页 |
(一)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 | 第43-44页 |
(二) 我国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 | 第44-45页 |
三、社区建设和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 第45-51页 |
(一) 对农民身份的影响 | 第46-47页 |
(二) 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47页 |
(三) 对农村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 | 第47-48页 |
(四) 对农村政治生活的影响 | 第48-51页 |
第三章 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资源构成要素 | 第51-63页 |
一、自然资源 | 第51-52页 |
(一) 土地资源 | 第51-52页 |
(二) 水资源 | 第52页 |
二、经济资源 | 第52-54页 |
(一) 村庄集体经济 | 第52-53页 |
(二) 农户经济收入 | 第53-54页 |
(三) 公共财政资金 | 第54页 |
(四) 社会资金 | 第54页 |
三、政治资源 | 第54-56页 |
(一) 政党资源 | 第54-55页 |
(二) 政府资源 | 第55-56页 |
(三) 自治组织 | 第56页 |
四、社会资源 | 第56-61页 |
(一) 人力资源 | 第56-58页 |
(二) 社会资本 | 第58-60页 |
(三) 社会组织 | 第60-61页 |
五、文化资源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农村社区资源整合的意义和原则 | 第63-69页 |
一、农村社区资源整合的意义 | 第63-64页 |
(一)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序进行 | 第63页 |
(二) 丰富社区发展内涵 | 第63页 |
(三) 形成资源利用整体效应 | 第63-64页 |
二、农村社区资源整合的原则 | 第64-69页 |
(一) 依法整合原则 | 第64页 |
(二) 公平正义原则 | 第64-65页 |
(三) 以人为本原则 | 第65-66页 |
(四) 合理利用原则 | 第66-67页 |
(五) 有限政府原则 | 第67页 |
(六) 系统整合原则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农村社区资源整合的现状 | 第69-84页 |
一、当前农村社区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 第69-72页 |
(一) 依靠行政手段推动 | 第69页 |
(二) 资金整合能力不足 | 第69-70页 |
(三) 社区组织发展缓慢 | 第70页 |
(四) 农民参与度低 | 第70-72页 |
二、影响农村社区资源整合的原因 | 第72-84页 |
(一)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 第72-75页 |
(二) 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 第75-76页 |
(三) 农民收入增速趋缓 | 第76-80页 |
(四) 公共服务供应不足 | 第80-82页 |
(五) 多方利益协调不够 | 第82-84页 |
第六章 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资源整合实证研究 | 第84-103页 |
一、样本所在区域的基本情况 | 第84-86页 |
(一) 自然状况 | 第84-85页 |
(二) 河南省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 | 第85-86页 |
二、回迁安置型社区:永城市城厢乡阳光社区资源整合 | 第86-88页 |
(一) 阳光社区基本情况 | 第86-87页 |
(二) 阳光社区资源整合状况 | 第87-88页 |
三、传统农业型社区:夏邑县太平镇龙河湾社区资源整合 | 第88-90页 |
(一) 龙河湾社区基本情况 | 第88-89页 |
(二) 龙河湾社区资源整合状况 | 第89-90页 |
四、企业带动型社区:虞城县利民镇中心社区资源整合 | 第90-92页 |
(一) 利民镇中心社区基本情况 | 第90页 |
(二) 利民镇中心社区资源整合状况 | 第90-92页 |
五、豫东地区农村社区资源整合的经验及不足 | 第92-103页 |
(一) 豫东地区社区建设中资源整合的经验 | 第93-96页 |
(二) 豫东地区社区建设中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 第96-103页 |
第七章 农村社区资源整合的模式及其构建 | 第103-133页 |
一、农村社区资源整合的模式 | 第103-106页 |
(一) 直线型整合模式 | 第103页 |
(二) 平面型整合模式 | 第103-105页 |
(三) 网络型资源整合模式 | 第105-106页 |
二、构建网络型资源整合新模式 | 第106-127页 |
(一) 合理集约利用土地 | 第107-111页 |
(二) 拓展建设资金来源 | 第111-115页 |
(三)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 第115-121页 |
(四)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 第121-125页 |
(五) 建立社区认同机制 | 第125-127页 |
三、尊重农民在资源整合中的主体地位 | 第127-128页 |
四、实现农村社区资源整合的内在价值 | 第128-133页 |
(一) 成立连接政府和农民的公共服务机构 | 第128-129页 |
(二) 加快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 第129-130页 |
(三) 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事业和科技服务 | 第130页 |
(四) 建立和完善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 | 第130页 |
(五) 创新公共产品供给形式 | 第130-132页 |
(六) 提高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的可接近性 | 第132-13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3-135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34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6页 |
附录 | 第146-151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51-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