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护与利用模式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3-37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9页
        1.1.1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第13-14页
        1.1.2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第14-19页
        1.1.3 我国正在加快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研究第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9页
        1.2.1 与军事堡寨保护相关联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第19-24页
        1.2.2 国内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研究成果第24-29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9页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第29-3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9-31页
        1.4.2 研究框架第31-33页
    1.5 研究方法第33-34页
        1.5.1 系统分析与综合研究第33页
        1.5.2 横向类比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第33页
        1.5.3 理论推导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第33页
        1.5.4 文献史料分析与野外实地考察并重第33-34页
    1.6 概念阐释与研究范围第34-37页
        1.6.1 堡寨第34页
        1.6.2 聚落第34-35页
        1.6.3 研究范围及对象第35-37页
2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历史功能与空间分布特征第37-63页
    2.1 明长城概况第37页
    2.2 明长城的“九边”重镇军事防区制第37-39页
    2.3 山西省明长城的军事防区第39-43页
        2.3.1 明大同镇的防御范围与地位第39页
        2.3.2 明山西镇的防御范围与地位第39-40页
        2.3.3 明长城外三关的防御体系第40-43页
    2.4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等级体系与功能结构第43-47页
        2.4.1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等级体系构成第43-44页
        2.4.2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功能结构第44-45页
        2.4.3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等级体系第45-47页
    2.5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产生和发展的整体环境第47-51页
        2.5.1 自然环境第47-50页
        2.5.2 人文环境第50-51页
    2.6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与明长城的历史空间关系第51-55页
        2.6.1 和明长城防御工事紧密结合的关隘型堡寨第52-54页
        2.6.2 毗邻黄河、明长城共同进行防御的堡寨第54页
        2.6.3 和明长城有一定距离的堡寨第54-55页
    2.7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历史空间分布特征第55-60页
        2.7.1 军事组织结构严密第55-56页
        2.7.2 地理环境特征鲜明第56-60页
    2.8 小结第60-63页
3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第63-87页
    3.1 明代山西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的形成过程第63-66页
        3.1.1 明代山西外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的形成过程第63-65页
        3.1.2 明代山西内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形成过程第65-66页
    3.2 清代山西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功能变化第66-69页
        3.2.1 清代明长城沿线镇城的变迁及其特征第66页
        3.2.2 清代明长城沿线卫、所城镇的变迁及其特征第66-67页
        3.2.3 清代明长城沿线堡城的变迁及其特征第67-68页
        3.2.4 清代晋北地区的城镇体系结构和军事堡寨的关系第68-69页
    3.3 近代山西明长城沿线军事城镇的功能变化第69-70页
        3.3.1 近代时期的划分第69页
        3.3.2 近代山西明长城沿线军事城镇的功能变化第69-70页
    3.4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演化的影响因素第70-79页
        3.4.1 自然生态因素第71-72页
        3.4.2 政治因素第72页
        3.4.3 经济因素第72-76页
        3.4.4 社会文化因素第76-79页
    3.5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演化类型第79-84页
        3.5.1 从军事卫所演化为区域中心城镇,从堡寨演化为普通村镇第79-80页
        3.5.2 从军事堡寨演化为商贸城镇第80-83页
        3.5.3 一些单纯的军事功能的堡寨被裁撤第83页
        3.5.4 由于自然环境约束成为无人居堡寨第83-84页
    3.6 小结第84-87页
4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分析与价值评价第87-129页
    4.1 明长城保护状况第87-90页
        4.1.1 明长城保护回顾第87-89页
        4.1.2 明长城保护的最新状况第89-90页
    4.2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存现状的等级评价第90-96页
        4.2.1 评价依据第90-91页
        4.2.2 历史整体格局与风貌保存较好第91-94页
        4.2.3 历史整体格局与风貌保存一般第94-95页
        4.2.4 历史整体格局与风貌保存较差第95页
        4.2.5 无人居堡寨第95-96页
    4.3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类型和景观要素分析第96-116页
        4.3.1 文化遗产研究的景观视角第96-99页
        4.3.2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类型第99-102页
        4.3.3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要素第102-116页
    4.4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价值构成第116-127页
        4.4.1 国外重要的遗产价值理论第116-122页
        4.4.2 我国学术界在遗产价值领域中的主要观点第122-123页
        4.4.3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价值评价第123-125页
        4.4.4 基于价值构成的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保护导向第125-127页
    4.5 小结第127-129页
5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策略第129-161页
    5.1 遗产廊道的保护理念第129-133页
        5.1.1 遗产廊道的定义与内涵第129-131页
        5.1.2 遗产廊道构建的主要内容第131-132页
        5.1.3 遗产廊道思想在我国的实际应用第132-133页
    5.2 明长城遗产廊道与军事堡寨的保护关系第133-136页
        5.2.1 明长城遗产廊道构建的必要性第133-134页
        5.2.2 明长城遗产廊道的构建要素第134页
        5.2.3 明长城遗产廊道中军事堡寨的研究层次、保护目标与研究思路第134-136页
    5.3 区域层面上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策略第136-140页
        5.3.1 协调遗产保护和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第136-138页
        5.3.2 协调军事堡寨和明长城以及其它军事要素的保护关系第138-139页
        5.3.3 建立明长城遗产廊道地区间的协作机制第139页
        5.3.4 推进军事堡寨整体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第139-140页
    5.4 聚落层面上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策略第140-146页
        5.4.1 研究军事堡寨外围的整体空间格局,将其融入明长城遗产廊道中第140-141页
        5.4.2 突出军事堡寨的“序结构”,实现对军事堡寨空间结构的保护第141-146页
    5.5 景观要素保护与利用的策略第146-159页
        5.5.1 城墙的保护与利用第146-152页
        5.5.2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第152-158页
        5.5.3 标志性建筑物的保护与利用第158-159页
    5.6 小结第159-161页
6 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模式构建第161-229页
    6.1 区域层面上军事堡寨的保护与利用模式第161-190页
        6.1.1 遗产廊道视角下的保护原则第161页
        6.1.2 “区域——廊道——节点”的基本模式及构建要素第161-163页
        6.1.3 建设明长城生态经济区,构筑军事堡寨的生态经济体系第163-174页
        6.1.4 构建绿色廊道网络,形成军事堡寨的绿色保护体系第174-184页
        6.1.5 规划游步道系统,完善交通体系第184-187页
        6.1.6 划分展示功能区,推动展示和利用设施建设第187-190页
    6.2 聚落层面上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模式第190-226页
        6.2.1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保护原则第190-192页
        6.2.2 “贵阳建议”的核心内容第192页
        6.2.3 风景区依附型堡寨:活化观光模式第192-205页
        6.2.4 居住生活型堡寨:有机更新模式第205-214页
        6.2.5 无人居堡寨:生态图景模式第214-226页
    6.3 小结第226-22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229-235页
    7.1 主要结论第229-232页
    7.2 论文的创新点第232-233页
    7.3 存在不足与展望第233-235页
致谢第235-237页
参考文献第237-24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47-249页
附录第249-259页

论文共2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研究
下一篇: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