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理论综述 | 第10-22页 |
|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0-12页 |
| ·从时代、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 | 第10-11页 |
| ·从社会、教育发展的角度分析 | 第11-12页 |
| ·日本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新举措 | 第12-13页 |
| ·《中间报告》中提出的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 | 第12页 |
| ·日本新数学课程提出的高中数学教育目标 | 第12-13页 |
|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第13页 |
| ·简述几个本研究用到的重要概念 | 第13-22页 |
| ·数学(问)题、好问题 | 第13-15页 |
| ·数学习题的科学性、编制数学题的基本方法 | 第15-16页 |
| ·"好问题"的若干标准 | 第16-17页 |
| ·数学试题 | 第17页 |
|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特征 | 第17-18页 |
|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 第18页 |
| ·中学生创新的三个显著特点 | 第18-19页 |
| ·数学创新能力、数学创新能力的特征 | 第19页 |
| ·数学创新(试)题及其基本特征 | 第19-22页 |
| 第2章 高中数学教学中六种常用的创新题形式 | 第22-54页 |
| ·改编题 | 第22-28页 |
| ·"成题改编"的基本特点和使用价值 | 第22-23页 |
| ·"成题改编"技术 | 第23-25页 |
| ·"成题改编"案例 | 第25-28页 |
| ·数学开放题 | 第28-34页 |
| ·关于"数学开放题"的基本看法 | 第28-29页 |
| ·"数学开放题"的教育价值 | 第29页 |
| ·"数学开放题"的基本类型 | 第29-30页 |
| ·编拟"数学开放题"应注意的七个方面 | 第30-31页 |
| ·"数学开放题"编拟案例 | 第31-34页 |
| ·数学信息给与题 | 第34-37页 |
| ·"数学信息给与题"的基本特征 | 第34-35页 |
| ·"数学信息给与题"的基本类型 | 第35-37页 |
| ·"数学信息给与题"编拟案例 | 第37页 |
| ·数学多选题 | 第37-41页 |
| ·数学多选题的教育价值 | 第37-39页 |
| ·两类常见的数学多选题 | 第39页 |
| ·数学多选题编拟案例 | 第39-41页 |
| ·数学应用题 | 第41-45页 |
| ·数学教学中设置数学应用题的迫切性 | 第41-42页 |
| ·编拟数学应用题的基本原则 | 第42页 |
| ·编拟数学应用题的基本途径 | 第42-43页 |
| ·数学应用题编拟案例 | 第43-45页 |
| ·以小课题和开放性作业等形式开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 | 第45-54页 |
|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 第45-46页 |
|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培养目标 | 第46-47页 |
| ·小课题研究 | 第47页 |
| ·开放性作业 | 第47-48页 |
| ·研究性学习(素材)案例 | 第48-51页 |
| ·研究性学习教学与评价要注意的五个方面 | 第51-54页 |
| 第3章 实证研究及其结果分析 | 第54-62页 |
| ·问题提出 | 第54-56页 |
| ·改革我国传统数学习题和数学试题的必要性 | 第54页 |
|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 第54页 |
|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流程 | 第54-56页 |
| ·数据分析 | 第56-61页 |
| ·测试对象与测试材料基本情况简介 | 第56页 |
| ·试测及其相应调整 | 第56-57页 |
| ·成绩1分析 | 第57-59页 |
| ·成绩2分析 | 第59-60页 |
| ·成绩1与成绩2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 ·数学创新试题个例分析 | 第61-62页 |
| ·附录四第7题解答情况统计 | 第61页 |
| ·附录四第7题解答情况分析 | 第61-62页 |
| 第4章 对本研究的思考、相应的结论以及教学建议 | 第62-66页 |
|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62页 |
| ·基于本研究对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的建议 | 第62-64页 |
| ·转变数学教育观念,形成新的学科观、学习观、教学观 | 第62-63页 |
| ·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创设平台积极尝试各种数学创新题 | 第63页 |
| ·在各类数学考试中,应该创设平台积极尝试各种数学创新试题 | 第63-64页 |
| ·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 第64页 |
| ·本研究的特色 | 第64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4页 |
|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附录 | 第70-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