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简介 | 第15-16页 |
1.3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合成方法 | 第16-19页 |
1.3.1 微波法 | 第16-17页 |
1.3.2 超声法 | 第17页 |
1.3.3 水热法 | 第17页 |
1.3.4 静电纺丝法 | 第17-18页 |
1.3.5 改进固相法 | 第18页 |
1.3.6 脉冲激光沉积法(PLD) | 第18页 |
1.3.7 射频磁控溅射法 | 第18-19页 |
1.4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的应用研究 | 第19-21页 |
1.4.1 燃烧催化材料 | 第19页 |
1.4.2 光催化氧化 | 第19-20页 |
1.4.3 汽车尾气催化净化 | 第20页 |
1.4.4 钙钛矿在SOFC阴极中应用 | 第20页 |
1.4.5 其它 | 第20-21页 |
1.5 酞菁配合物简介 | 第21-22页 |
1.6 金属酞菁配合物的修饰 | 第22-25页 |
1.6.1 金属酞菁周边位置的修饰 | 第22-23页 |
1.6.2 金属酞菁轴向位置的修饰 | 第23-25页 |
1.7 金属酞菁的负载 | 第25-31页 |
1.7.1 惰性载体负载酞菁 | 第25-30页 |
1.7.2 非惰性载体负载酞菁 | 第30-31页 |
1.8 金属酞菁配合物在光化学领域的应用 | 第31-34页 |
1.8.1 金属酞菁光催化降解水中污染物 | 第31-32页 |
1.8.2 金属酞菁光敏化治疗癌症 | 第32-33页 |
1.8.3 金属酞菁光敏化有机太阳能电池 | 第33-34页 |
1.9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8页 |
第二章 复合氧化物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氧化DBT研究 | 第48-62页 |
2.1 引言 | 第48-49页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9页 |
2.2.1 试剂 | 第49页 |
2.2.2 仪器 | 第4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2.3.1 溶胶-凝胶法合成LaNiO_3及La_(0.8)Ce_(0.2)NiO_3复合氧化物 | 第49-50页 |
2.3.2 光催化氧化实验装置 | 第50-51页 |
2.3.3 模拟柴油的配置 | 第51页 |
2.3.4 光催化氧化反应实验 | 第51页 |
2.3.5 标准曲线和脱硫率计算 | 第51页 |
2.4 LaNiO_3及La_(1-x)Ce_xNiO_3复合氧化物表征 | 第51-52页 |
2.4.1 XRD表征 | 第51-52页 |
2.4.2 SEM表征 | 第52页 |
2.4.3 XPS表征 | 第52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2.5.1 LaNiO_3及La_(1-x)Ce_xNiO_3复合氧化物XRD分析 | 第52-54页 |
2.5.2 LaNiO_3及La_(0.8)Ce_(0.2)NiO_3复合氧化物SEM分析 | 第54-55页 |
2.5.3 LaNiO_3及La_(0.8)Ce_(0.2)NiO_3复合氧化物XPS分析 | 第55-56页 |
2.6 LaNiO_3及La_(1-x)Ce_xNiO_3复合氧化物脱硫性能测试 | 第56-59页 |
2.6.1 标准工作曲线绘制 | 第56页 |
2.6.2 空白实验 | 第56-57页 |
2.6.3 LaNiO_3及La-(1-x)Ce_xNiO_3光催化氧化DBT | 第57-58页 |
2.6.4 焙烧温度对La_(0.8)Ce_(0.2)NiO_3光催化活性影响 | 第58-5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第三章 无取代金属酞菁/La_(0.8)Ce_(0.2)NiO_3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 第62-89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62-63页 |
3.2.1 试剂 | 第62-63页 |
3.2.2 仪器 | 第63页 |
3.3 无取代金属酞菁的合成及表征 | 第63-70页 |
3.3.1 无取代金属酞菁的微波-固相法合成 | 第63-66页 |
3.3.2 无取代金属酞菁的表征 | 第66-70页 |
3.4 四氮杂金属酞菁的合成及表征 | 第70-76页 |
3.4.1 四氮杂金属酞菁的微波-固相法合成 | 第70-72页 |
3.4.2 四氮杂金属酞菁的表征 | 第72-76页 |
3.5 八氮杂金属酞菁的合成及表征 | 第76-81页 |
3.5.1 八氮杂金属酞菁的微波-固相法合成 | 第76-77页 |
3.5.2 八氮杂金属酞菁的表征 | 第77-81页 |
3.6 无取代金属酞菁/La_(0.8)Ce_(0.2)NiO_3的合成及表征 | 第81-86页 |
3.6.1 无取代金属酞菁/La_(0.8)Ce_(0.2)NiO_3的合成 | 第82页 |
3.6.2 无取代金属酞菁/La_(0.8)Ce_(0.2)NiO_3的XRD分析 | 第82-84页 |
3.6.3 金属酞菁/La_(0.8)Ce_(0.2)NiO_3的SEM分析 | 第84页 |
3.6.4 CoPc/La_(0.8)Ce_(0.2)NiO_3的XPS分析 | 第84-8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第四章 取代金属酞菁/La_(0.8)Ce_(0.2)NiO_3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 第89-109页 |
4.1 引言 | 第89页 |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89-91页 |
4.2.1 试剂 | 第89-90页 |
4.2.2 仪器 | 第90-91页 |
4.3 四硝基金属酞菁的合成及表征 | 第91-96页 |
4.3.1 四硝基金属酞菁的液相法合成 | 第91-93页 |
4.3.2 四硝基金属酞菁的表征 | 第93-96页 |
4.4 四氨基金属酞菁的合成及表征 | 第96-100页 |
4.4.1 四氨基金属酞菁的液相法合成 | 第96-97页 |
4.4.2 四氨基金属酞菁的表征 | 第97-100页 |
4.5 四羧基金属酞菁的合成及表征 | 第100-104页 |
4.5.1 四羧基金属酞菁的液相法合成 | 第100-101页 |
4.5.2 四羧基金属酞菁的表征 | 第101-104页 |
4.6 取代金属酞菁/La_(0.8)Ce_(0.2)NiO_3的合成及表征 | 第104-107页 |
4.6.1 取代金属酞菁/La_(0.8)Ce_(0.2)NiO_3的合成 | 第104页 |
4.6.2 取代金属酞菁/La_(0.8)Ce_(0.2)NiO_3的XRD分析 | 第104-106页 |
4.6.3 金属酞菁/La_(0.8)Ce_(0.2)NiO_3的SEM分析 | 第106-10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无取代酞菁负载催化剂光催化氧化DBT研究 | 第109-128页 |
5.1 引言 | 第109页 |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109-110页 |
5.2.1 试剂 | 第109-110页 |
5.2.2 仪器 | 第11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10-111页 |
5.3.1 模型柴油的配置 | 第110页 |
5.3.2 光敏化反应实验 | 第110-111页 |
5.3.3 标准曲线和脱硫率计算 | 第11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5页 |
5.4.1 过氧化氢用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4.2 催化剂用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112页 |
5.4.3 酞菁骨架N原子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5.4.4 酞菁中心金属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5.4.5 光催化氧化反应产物的鉴定 | 第116-117页 |
5.4.6 DBT光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117-122页 |
5.4.7 光催化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 第122-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第六章 取代酞菁负载催化剂光催化氧化DBT研究 | 第128-140页 |
6.1 引言 | 第128-129页 |
6.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129页 |
6.2.1 试剂 | 第129页 |
6.2.2 仪器 | 第12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38页 |
6.3.1 硝基取代酞菁/La_(0.8)Ce_(0.2)NiO_3光催化氧化DBT研究 | 第129-132页 |
6.3.2 氨基取代酞菁/La_(0.8)Ce_(0.2)NiO_3光催化氧化DBT研究 | 第132-134页 |
6.3.3 羧基取代酞菁/La_(0.8)Ce_(0.2)NiO_3光催化氧化DBT研究 | 第134-136页 |
6.3.4 不同取代基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6.3.5 光催化氧化不同含硫化合物研究 | 第137页 |
6.3.6 光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 第137-13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3页 |
7.1 结论 | 第140-141页 |
7.2 展望 | 第141-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作者简介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