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概念辨析 | 第8-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本文思路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新形态写实主义 | 第17-25页 |
第一节 新形态写实主义的诞生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写实主义绘画的新趋势 | 第19-21页 |
第三节 新形态写实主义的社会背景 | 第21-25页 |
第二章 伦敦画派:通往现代风格的写实主义 | 第25-42页 |
第一节 论争中的概念:伦敦画派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战后欧洲与新视域 | 第27-31页 |
第三节 伦敦画派的现代主义写实性构想与规划 | 第31-34页 |
第四节 代表画家 | 第34-42页 |
1. 卢西安·弗洛伊德和肖像绘画 | 第34-37页 |
2. 解剖人性中的恐惧——弗朗西斯·培根和其画面中的隐喻 | 第37-40页 |
3. 奥尔巴赫:冲动与感知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承袭传统的二战后英国现代写实主义:以卢西安·弗洛伊德为轴 | 第42-64页 |
第一节 弗洛伊德艺术中的写实主义脉络 | 第42-44页 |
第二节 “观察”中的写实——室内与室外 | 第44-53页 |
第三节 模特的对象性:写实主义中的生物学原理 | 第53-57页 |
第四节 剧场般的写实主义效果 | 第57-64页 |
第四章 二战后新思潮交融下的现代写实主义 | 第64-73页 |
第一节 美国的崛起与英国的回应 | 第64-67页 |
第二节 思想危机与图像时代 | 第67-73页 |
1. 新媒介与大众传媒的触发 | 第67-71页 |
2. 弗洛伊德与培根的不同态度 | 第71-73页 |
第五章 解剖人性中的恐惧:以弗朗西斯·培根为轴 | 第73-93页 |
第一节 将生命融入绘画之中——培根作品中的诗性写实 | 第73-74页 |
第二节 “被生命所占据”——表现恐惧 | 第74-76页 |
第三节 五十年代的教皇肖像研究习作 | 第76-82页 |
第四节 新形式的三联画 | 第82-85页 |
第五节 绘画中悲剧场景的营造 | 第85-89页 |
第六节 图像的生产者与灵感之源 | 第89-93页 |
第六章 论争与革新 | 第93-103页 |
第一节 新趋势——谢尔维斯特与格林伯格、约翰·伯格的论争 | 第93-94页 |
第二节 理论界对现代风格写实主义的冲击 | 第94-97页 |
第三节 从毕加索、培根到奥尔巴赫和科索夫的黑色写实主义 | 第97-103页 |
结语 | 第103-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