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3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基本内涵与研究范畴 | 第19-25页 |
一、基本内涵 | 第19-21页 |
二、研究范畴 | 第21-2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理论框架 | 第25-2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二、理论框架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29-31页 |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9页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31-45页 |
第一节 出口管制的理论基础 | 第31-33页 |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管制 | 第31-32页 |
二、波特假说的理论推演及引用 | 第32页 |
三、制度学派关于创新的观点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出口管制效应的文献综述 | 第33-36页 |
一、出口管制的技术效应 | 第33-35页 |
二、出口管制的非技术效应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制度质量与产业技术创新的文献综述 | 第36-40页 |
一、制度质量的含义与衡量标准 | 第36-38页 |
二、产业技术创新与制度质量的关系 | 第38-40页 |
第四节 总结性述评 | 第40-45页 |
一、出口管制文献述评 | 第40-42页 |
二、产业技术创新文献述评 | 第42-43页 |
三、本研究与已有文献的联系及贡献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美国出口管制对中国高新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 | 第45-63页 |
第一节 美国出口管制的分类 | 第45-46页 |
一、全面控制型出口管制 | 第45页 |
二、国别歧视型出口管制 | 第45-46页 |
三、企业歧视型出口管制 | 第46页 |
第二节 美国出口管制调整的动因 | 第46-48页 |
一、重大政治事件冲击出口管制 | 第46-47页 |
二、特定经济时期决定出口管制 | 第47页 |
三、技术创新差距改变出口管制 | 第47-48页 |
四、特殊制度安排影响出口管制 | 第48页 |
第三节 美国出口管制与中国高新产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 第48-58页 |
一、出口管制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动态演进 | 第48-50页 |
二、出口管制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博弈均衡 | 第50-56页 |
三、博弈模型的应用与拓展 | 第56-58页 |
第四节 出口管制的技术创新效应的实现路径 | 第58-63页 |
一、全面控制型出口管制与产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 第58-59页 |
二、国别歧视型出口管制与产业技术引进路径选择 | 第59-61页 |
三、企业歧视型出口管制与产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全面控制型出口管制对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 | 第63-85页 |
第一节 美国全面控制型出口管制的制度安排 | 第63-65页 |
一、美国全面控制型出口管制的对象 | 第63-64页 |
二、美国全面控制型出口管制的动因 | 第64-65页 |
第二节 高新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 第65-66页 |
一、高新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 | 第65页 |
二、高新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65-66页 |
第三节 全面控制型出口管制与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关系 | 第66-69页 |
一、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与技术类型的匹配 | 第66-68页 |
二、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 第68-69页 |
第四节 高新产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69-83页 |
一、美国对华高新产业的出口管制强度 | 第69-70页 |
二、中国高新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演变 | 第70-71页 |
三、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 | 第71-83页 |
第五节 本章小节 | 第83-85页 |
第五章 国别歧视型出口管制对产业技术引进路径的影响 | 第85-116页 |
第一节 美国国别歧视型出口管制的制度安排 | 第86-89页 |
一、美国出口管制的国别歧视性 | 第86-88页 |
二、美国对中国的歧视性出口管制 | 第88-89页 |
第二节 中国高新产业技术引进路径的形成及演变 | 第89-95页 |
一、产业技术引进路径的分类 | 第89页 |
二、产业技术引进路径的形成及制约因素 | 第89-93页 |
三、产业技术引进的理论模型的演进 | 第93-94页 |
四、中国高新产业技术引进路径的演变 | 第94-95页 |
第三节 国别歧视型出口管制与产业技术引进路径的关系 | 第95-98页 |
一、自由贸易下的产业技术引进路径特征 | 第95-96页 |
二、出口管制下的产业技术引进路径特征 | 第96页 |
三、出口管制对产业技术引进路径的影响机理 | 第96-98页 |
第四节 高新产业技术引进路径选择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98-114页 |
一、产业技术引进路径选择效应的相关假设 | 第98-99页 |
二、中国高新产业的技术引进路径的现状 | 第99-101页 |
三、数据描述与统计检验 | 第101-114页 |
第五节 本章小节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企业歧视型出口管制对产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 | 第116-152页 |
第一节 美国企业歧视型出口的动因及制度安排 | 第116-121页 |
一、美国实施企业歧视型出口管制的动因 | 第116-117页 |
二、美国企业歧视型出口管制的制度安排 | 第117-121页 |
第二节 高新产业创新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 | 第121-124页 |
一、高新产业创新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 | 第121-122页 |
二、高新产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 第122-124页 |
第三节 企业歧视型出口管制与高新产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关系 | 第124-127页 |
一、企业歧视型出口管制影响创新资源配置的内在机理 | 第124-125页 |
二、企业歧视型出口管制影响创新资源配置的外在表现 | 第125-127页 |
第四节 高新产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127-149页 |
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应的相关假设 | 第127-128页 |
二、中国高新产业创新资源的配置现状 | 第128-134页 |
三、模型构建与统计检验 | 第134-149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49-152页 |
第七章 结论、对策与展望 | 第152-167页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152-159页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159-164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164-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75-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