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帕坦伽利《瑜伽经》核心概念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3-61页
    1.1 本文提纲第13-18页
        1.1.1 “《瑜伽经》指向快乐”的确切含义第13页
        1.1.2 为何选此论题?第13-14页
        1.1.3 何时?第14页
        1.1.4 为谁?第14页
        1.1.5 本文章节安排第14-18页
    1.2 写作原因及重要性第18-35页
        1.2.1 我们想要什么?第18-19页
        1.2.2 被尝试过和检验过的道路第19页
        1.2.3 朝向何方?东方还是西方?第19-20页
        1.2.4 僧侣之道——灵性第20-21页
        1.2.5 印度教的僧侣之道第21-23页
        1.2.6 印度哲学六知第23页
        1.2.7 瑜伽高于其他知第23-25页
        1.2.8 瑜伽是开阔的第25-26页
        1.2.9 共同线索——帕坦伽利的《瑜伽经》第26-28页
        1.2.10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在印度文献中的地位及重要性第28-35页
        1.2.11 结论第35页
    1.3 研究难点第35-44页
        1.3.1 梵文的巨大灵活性成为一种障碍第35-38页
        1.3.2 疏离:从官方语言到被遗忘第38页
        1.3.3 外来侵略者对梵文的敌意第38-40页
        1.3.4 独立后的印度似乎没有真正善待梵文第40-41页
        1.3.5 现代与古代科学的秘密条款第41-42页
        1.3.6 梵文的编码第42-44页
        1.3.7 可得的梵文阐释不多第44页
    1.4 专业术语的翻译第44-48页
    1.5 相关文本介绍第48-61页
        1.5.1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第48-49页
        1.5.2 《毗耶娑论》第49页
        1.5.3 《薄阇注》第49-50页
        1.5.4 拿拉达的《虔信经》第50-52页
        1.5.5 《薄伽梵歌》第52-54页
        1.5.6 《哈达瑜伽之光》第54-56页
        1.5.7 《格兰达本集》第56-58页
        1.5.8 《八曲之歌》第58-59页
        1.5.9 《弃绝百颂》第59页
        1.5.10 《希瓦本集》第59-60页
        1.5.11 《分辨宝鬘奥义书》第60页
        1.5.12 其他第60-61页
2 帕坦伽利和毗耶娑的生活年代第61-84页
    2.1 假设与科学证据第61-63页
        2.1.1 确定文本写作时间的错误方法——假设第61-62页
        2.1.2 科学证据的特征第62页
        2.1.3 碳同位素年代测定第62-63页
        2.1.4 明确表现第63页
        2.1.5 保存良好的记录第63页
    2.2 历史背景:先确定谁的生活年代?第63-64页
    2.3 寻找薄阇第64-65页
    2.4 寻找毗耶娑第65-73页
        2.4.1 历史资料第65-66页
        2.4.2 天文学证据第66-67页
        2.4.3 考古学证据第67-71页
        2.4.4 印度传统历法:一个活的传统第71-72页
        2.4.5 结论第72-73页
    2.5 寻找帕坦伽利的生活年代和《瑜伽经》的成书年代第73-77页
    2.6 我们是否需要重新思考印度历史?第77-80页
    2.7 是否存在两个帕坦伽利?第80-84页
3 瑜伽和《瑜伽经》第84-164页
    3.1 对瑜伽的普遍看法第84-85页
    3.2 瑜伽类型常规划分第85-89页
        3.2.1 全部瑜伽只有一种第85页
        3.2.2 智慧瑜伽或吉亚那瑜伽第85-86页
        3.2.3 行动瑜伽第86-87页
        3.2.4 智慧瑜伽和行动瑜伽不二第87-88页
        3.2.5 虔信瑜伽第88-89页
        3.2.6 哈达瑜伽第89页
    3.3 对“瑜伽”一词的传统理解:什么是瑜伽?第89-96页
    3.4 瑜伽的本质第96-110页
    3.5 《瑜伽经》综述第110-115页
    3.6 《瑜伽经》的翻译第115-149页
    3.7 《瑜伽经》概要第149-164页
        3.7.1 《三摩地篇》:调整心意和意识层次第150-157页
        3.7.2《修习篇》:调整意识的八重道路第157-158页
        3.7.3 《力量篇》:意识的力量第158-159页
        3.7.4 《独存篇》:解脱第159-164页
4 哲学概念第164-245页
    4.1 自在天(普鲁沙·维舍沙,神)第164-182页
        4.1.1 神是什么?第164-171页
        4.1.2 其他的名和“唵”声第171-176页
        4.1.3 为什么要念“唵”声,念“唵”声会怎样?第176-177页
        4.1.4 灵魂与至上者合一第177-179页
        4.1.5 代神说话第179-182页
    4.2 自我意识的核心——唵第182-188页
    4.3 声音是不是神:从科学的视角来看第188-194页
        4.3.1 科学关于声音说了什么?第188-191页
        4.3.2 旋转的星系第191页
        4.3.3 暗物质第191页
        4.3.4 地球为什么发出蜂鸣第191-192页
        4.3.5 科学家记录的太阳音乐第192页
        4.3.6 声音作为灭火器?第192页
        4.3.7 技术第192-194页
    4.4 阿特曼/普鲁沙/吉瓦第194-203页
        4.4.1 阿特曼——自我第194-195页
        4.4.2 阿特曼的同义词第195页
        4.4.3 我们应从哪里寻找阿特曼的含义?第195-196页
        4.4.4 帕坦伽利的定义第196-197页
        4.4.5 《薄伽梵歌》的定义和形容词第197-198页
        4.4.6 为什么会有这种表面上的矛盾?第198-199页
        4.4.7 神是否被无明征服?第199-200页
        4.4.8 阿特曼何时得自由?第200-203页
    4.5 原质及其束缚第203-212页
        4.5.1 什么是原质?第204页
        4.5.2 原质通过三德束缚吉瓦/灵魂第204-206页
        4.5.3 原质如何束缚吉瓦第206-212页
    4.6 业,业报和潜在业力第212-232页
        4.6.1 什么是业?第212-215页
        4.6.2 承受业报的必然性第215-222页
        4.6.3 绕圈子:业链第222-223页
        4.6.4 行业何为?指向何处?第223-225页
        4.6.5 指向快乐的业第225-230页
        4.6.6 如何为了解脱/涅槃/独存而行业?第230-231页
        4.6.7 消除业的束缚的最后阶段第231-232页
    4.7 解脱(独存)第232-245页
        4.7.1 解脱的意思第232-235页
        4.7.2 解脱心——得解脱的主要因素第235页
        4.7.3 促进解脱的其他因素第235-237页
        4.7.4 得解脱的方法第237-245页
5 心理学概念第245-282页
    5.1 心第245-255页
        5.1.1 三层存在第245-246页
        5.1.2 心是什么?第246-251页
        5.1.3 心在瑜伽中的角色有多重要?第251-255页
    5.2 波动及其止息第255-267页
        5.2.1 什么是波动?第255-259页
        5.2.2 如何应对波动?第259页
        5.2.3 为什么要止息波动?第259-261页
        5.2.4 什么是止息?第261-264页
        5.2.5 止息心的波动的方法第264-265页
        5.2.6 波动止息后会怎样?第265-267页
    5.3 痛苦和习性第267-277页
        5.3.1 什么是痛苦?第267-270页
        5.3.2 痛苦的精微形式是习性第270-271页
        5.3.3 习性的产生和消除第271-273页
        5.3.4 为什么会有痛苦?第273页
        5.3.5 逃脱痛苦的可能性第273-276页
        5.3.6 法云三摩地超越痛苦、潜在印象和业的循环第276-277页
    5.4 潜在印象第277-282页
        5.4.1 什么是潜在印象?第277-278页
        5.4.2 潜在印象束缚人第278-279页
        5.4.3 对于智者,潜在印象也拓宽视野第279页
        5.4.4 潜在印象是强大的,甚至干扰瑜伽的高级状态第279-280页
        5.4.5 潜在印象不只是坏的,也是好的:瑜伽利用它第280-281页
        5.4.6 潜在印象如何消除?第281-282页
6 修习概念第282-324页
    6.1 修习与不执的瑜伽第282-294页
        6.1.1 什么是修习?第282-283页
        6.1.2 什么是不执?第283页
        6.1.3 修习与不执是解决办法第283-285页
        6.1.4 修习与不执的适合对象第285-287页
        6.1.5 修习与不执之路的描述:如何?第287-293页
        6.1.6 修习与不执的结果第293-294页
        6.1.7 修习与不执之路在《瑜伽经》语境中的位置第294页
    6.2 克利亚瑜伽(行动的瑜伽)第294-308页
        6.2.1 什么是克利亚瑜伽?第295-296页
        6.2.2 克利亚瑜伽的指定目标第296-301页
        6.2.3 克利亚瑜伽的适合对象第301-302页
        6.2.4 克利亚瑜伽之路的描述:如何?第302-307页
        6.2.5 克利亚瑜伽的结果第307-308页
        6.2.6 克利亚瑜伽在《瑜伽经》语境中的位置第308页
    6.3 八支瑜伽(八支道路)第308-323页
        6.3.1 什么是八支瑜伽?第309-310页
        6.3.2 八支瑜伽的指定目标第310-311页
        6.3.3 八支瑜伽的适合对象第311页
        6.3.4 八支瑜伽道路的描述:如何?第311-321页
        6.3.5 八支瑜伽的结果第321-323页
        6.3.6 八支瑜伽在《瑜伽经》语境中的位置第323页
    6.4 最终结果:力量和觉悟第323-324页
7 总结和结论第324-331页
    7.1 总结第324-329页
    7.2 结论第329-33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331-342页

论文共3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佛教的寻根与自立--以竺道生涅槃思想研究为中心
下一篇: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研究(1947-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