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4-27页 |
1.1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14-18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特点 | 第18-23页 |
1.3 本论文的内容 | 第23-25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2 竺道生行履及相关问题 | 第27-47页 |
2.1 竺道生生平略述 | 第27-33页 |
2.2 竺道生对王权及夷夏之辨的态度 | 第33-41页 |
2.2.1 竺道生对王权的态度 | 第33-35页 |
2.2.2 竺道生与夷夏之辨 | 第35-41页 |
2.3 竺道生的思想分期与著述情况 | 第41-47页 |
2.3.1 竺道生的思想分期 | 第41-45页 |
2.3.2 竺道生的著述情况与解经风格 | 第45-47页 |
3 晋宋之前佛教涅槃思想在中国的展开 | 第47-96页 |
3.1 涅槃的内涵及相关议题 | 第47-58页 |
3.1.1 何谓超越? | 第48-55页 |
3.1.2 超越性的证悟 | 第55-58页 |
3.2 涅槃之初识 | 第58-63页 |
3.2.1 《四十二章经》对涅槃的呈现及其反馈 | 第59-60页 |
3.2.2 《牟子理惑论》中的涅槃思想 | 第60-63页 |
3.3 本土般若学派的涅槃诠解——六家七宗之争 | 第63-79页 |
3.3.1 以体为本的选择——本无宗 | 第65-69页 |
3.3.2 空与无的错置——本无异宗 | 第69-71页 |
3.3.3 色和空的辩证——即色宗 | 第71-76页 |
3.3.4 心与物之分离——心无宗 | 第76-79页 |
3.4 涅槃之体的探讨——慧远与形神之争、法性法身之辨 | 第79-90页 |
3.4.1 形神之辨与慧远的回应 | 第80-83页 |
3.4.2 法性与法身之辨——慧远同罗什的交锋 | 第83-90页 |
3.5 僧肇与《涅槃无名论》 | 第90-96页 |
4 竺道生的理体涅槃论 | 第96-141页 |
4.1 道生的“二谛”论 | 第96-98页 |
4.2 竺道生的实相论与“理”论 | 第98-120页 |
4.2.1 实相论——对空的理解 | 第99-108页 |
4.2.2 “理体”论 | 第108-120页 |
4.3 竺道生的涅槃观 | 第120-141页 |
4.3.1 涅槃当于何处求? | 第121-128页 |
4.3.2 涅槃何谓? | 第128-141页 |
5 竺道生的涅槃佛性论 | 第141-177页 |
5.1 道生与一阐提成佛义 | 第141-152页 |
5.1.1 道生“阐提成佛说”的提出 | 第142-145页 |
5.1.2 道生之阐提成佛论 | 第145-152页 |
5.2 道生的佛性论 | 第152-177页 |
5.2.1 理与“佛性我” | 第152-155页 |
5.2.2 佛性本有与众生皆有佛性 | 第155-159页 |
5.2.3 佛性之因果义 | 第159-163页 |
5.2.4 佛性之第一义空义 | 第163-169页 |
5.2.5 善不受报与善根再植 | 第169-177页 |
6 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论 | 第177-206页 |
6.1 顿渐与成圣 | 第178-185页 |
6.1.1 道生以前的顿渐之争 | 第178-182页 |
6.1.2 成圣与如何成圣 | 第182-185页 |
6.2 道生的顿悟成佛论 | 第185-196页 |
6.2.1 道生对众生的生命状态的判释 | 第185-187页 |
6.2.2 对无明的超脱——道生的顿悟思想 | 第187-196页 |
6.3 谢灵运《辩宗论》对道生顿悟义的继承与发挥 | 第196-206页 |
6.3.1 主论所述顿悟义 | 第196-198页 |
6.3.2 答诸道人论所及之道生顿悟成佛论 | 第198-204页 |
6.3.3 道生顿悟成佛义之复明——《胜鬘经》的回响 | 第204-206页 |
7 结语 | 第206-212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31页 |
作者简历 | 第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