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导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三农”问题与当代中国 | 第13-14页 |
1.1.2 “空心村”问题与当代中国 | 第14页 |
1.1.3 乡村“空废化”问题与当代中国 | 第14-15页 |
1.1.4 豫中地区“空心村”问题的严峻性 | 第15-16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相关概念诠释 | 第17-18页 |
1.3.1 空心村 | 第17页 |
1.3.2 人居环境有机更新 | 第17-18页 |
1.3.3 乡村旅游 | 第18页 |
1.4 研究对象遴选 | 第18-21页 |
1.4.1 豫中地区空心村的一般特征 | 第18-20页 |
1.4.2 临沣寨空废问题的典型性 | 第20页 |
1.4.3 临沣寨更新保护的紧迫性 | 第20-21页 |
1.4.4 对象研究范围 | 第21页 |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1-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2 理论研究成果综述 | 第27-39页 |
2.1 相关理论梳 | 第27-31页 |
2.1.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第27-28页 |
2.1.2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8-29页 |
2.1.3 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 | 第29-31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2.2.1 城乡规划学科 | 第31-32页 |
2.2.2 乡村地理学科 | 第32-34页 |
2.2.3 乡村社会学 | 第34-35页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2.4 既有研究的待改善之处 | 第36-38页 |
2.4.1 相关学科研究较为单一 | 第36-37页 |
2.4.2 缺乏产业主导下乡村空间规划的专项研究 | 第37页 |
2.4.3 忽略村民的主体性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临沣寨人居环境概况 | 第39-57页 |
3.1 村情概况 | 第39-43页 |
3.1.1 区位交通 | 第39页 |
3.1.2 自然地理 | 第39-40页 |
3.1.3 人口经济 | 第40-41页 |
3.1.4 历史人文 | 第41-43页 |
3.2 整体空间布局 | 第43-45页 |
3.2.1 临沣寨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 | 第43-44页 |
3.2.2 临沣寨生产、生活空间的结构关系 | 第44页 |
3.2.3 寨内空间整体结构关系 | 第44-45页 |
3.3 生产空间 | 第45-47页 |
3.3.1 农业生产空间 | 第45页 |
3.3.2 农产品加工空间 | 第45-46页 |
3.3.3 手工生产空间 | 第46-47页 |
3.4 生活空间 | 第47-55页 |
3.4.1 街巷空间 | 第47-49页 |
3.4.2 节点空间 | 第49-51页 |
3.4.3 建筑单体空间 | 第51-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临沣寨乡村空间“空废化”特征研究 | 第57-81页 |
4.1 临沣寨空间“空废化”概况 | 第57-58页 |
4.2 基于不同功能类型的临沣寨空间“空废化”特征分析 | 第58-65页 |
4.2.1 村落整体空废特征 | 第58-60页 |
4.2.2 生产空间空废特征 | 第60-62页 |
4.2.3 生活空间空废特征 | 第62-65页 |
4.3 基于使用频度的临沣寨空间“空废化”特征分析 | 第65-69页 |
4.3.1 永久“空废化” | 第66-67页 |
4.3.2 周期“空废化” | 第67-68页 |
4.3.3 临时“空废化” | 第68-69页 |
4.4 基于村民主体的临沣寨空间“空废化”认知 | 第69-73页 |
4.4.1 外出务工人员 | 第69-72页 |
4.4.2 留守人员 | 第72页 |
4.4.3 行政管理人员 | 第72-73页 |
4.5 临沣寨空间“空废化”影响因素及更新困境综合研判 | 第73-78页 |
4.5.1 临沣寨空间空废化的影响因素 | 第73-77页 |
4.5.2 临沣寨空间空废化的更新困境 | 第77-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5 临沣寨乡村空间“空废化”更新理念与路径研究 | 第81-95页 |
5.1 临沣寨空间“空废化”更新的基本思路 | 第81-83页 |
5.1.1 乡村问题的综合思路疏解 | 第81-82页 |
5.1.2 乡村产业更新 | 第82页 |
5.1.3 乡村空间更新 | 第82-83页 |
5.1.4 村民诉求切实满足 | 第83页 |
5.2 不同产业主导下的乡村空间更新路径比较 | 第83-85页 |
5.2.1 乡村旅游业主导下的空间更新 | 第83-84页 |
5.2.2 现代农业产业化主导下的空间更新 | 第84-85页 |
5.2.3 城市配套产业主导下的空间更新 | 第85页 |
5.3 临沣寨空间“空废化”更新的适宜产业筛选 | 第85-87页 |
5.3.1 现有发展基础 | 第85-86页 |
5.3.2 优势资源研判 | 第86页 |
5.3.3 村民意愿分析 | 第86-87页 |
5.3.4 产业筛选 | 第87页 |
5.4 临沣寨乡村旅游可行性分析 | 第87-94页 |
5.4.1 临沣寨乡村旅游区位分析 | 第87-88页 |
5.4.2 临沣寨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第88-91页 |
5.4.3 临沣寨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 第91-93页 |
5.4.4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 | 第93-94页 |
5.4.5 临沣寨乡村旅游可行性分析结论 | 第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6 乡村旅游导向下临沣寨“空废化”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 第95-143页 |
6.1 优秀乡建案例经验借鉴 | 第95-103页 |
6.1.1 乡村建设实例一——郝堂村 | 第95-97页 |
6.1.2 乡村建设实例二——西河村 | 第97-99页 |
6.1.3 乡村建设实例三——平田村 | 第99-101页 |
6.1.4 总结借鉴 | 第101-103页 |
6.2 乡村旅游导向下的空间更新策略 | 第103-108页 |
6.2.1 乡村旅游导向下的功能重构策略 | 第103页 |
6.2.2 乡村旅游导向下的空间重构策略 | 第103-105页 |
6.2.3 以打造旅游景点为目标的环境提升策略 | 第105-106页 |
6.2.4 旅游服务配套需求下的基础设施更新策略 | 第106-107页 |
6.2.5 村民诉求共赢的更新策略 | 第107-108页 |
6.3 乡村旅游导向下的空间更新规划行动 | 第108-140页 |
6.3.1 村落整体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与保护更新 | 第108-114页 |
6.3.2 生产空间的重构 | 第114-119页 |
6.3.3 生活空间的重构 | 第119-136页 |
6.3.4 旅游服务体系的植入 | 第136-139页 |
6.3.5 道路系统的优化 | 第139-14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0-14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7页 |
7.1 结论 | 第143-144页 |
7.1.1 结论一 | 第143页 |
7.1.2 结论二 | 第143-144页 |
7.1.3 结论三 | 第144页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44-145页 |
7.3 展望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图录 | 第153-157页 |
表录 | 第157-159页 |
附录 1.临沣寨人居环境信息表 | 第159-161页 |
附录 2.临沣寨空间结构图 | 第161-163页 |
附录 3.村民访谈记录 | 第163-165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65-167页 |
致谢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