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古村落面临的历史机遇 | 第10页 |
1.1.2 陕北古村落现状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3.1 古村落定位 | 第12页 |
1.3.2 古村落景观 | 第12-13页 |
1.3.3 景观意识 | 第13-14页 |
1.3.4 古村落景观意识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4.1 古村落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4.2 古村落景观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4.3 景观意识方面相关研究 | 第19页 |
1.4.4 针对木头峪村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2 陕北地区古村落环境概况 | 第22-32页 |
2.1 陕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 | 第22-28页 |
2.1.1 地理地貌 | 第22-26页 |
2.1.2 河谷体系 | 第26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26-27页 |
2.1.4 水土流失严重 | 第27-28页 |
2.2 陕北地区人文社会环境 | 第28-31页 |
2.2.1 多民族融合 | 第29页 |
2.2.2 红色文化 | 第29页 |
2.2.3 宗法信仰 | 第29-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陕北地区古村落景观环境发展概况 | 第32-44页 |
3.1 陕北古村落景观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 第32-35页 |
3.1.1 萌芽时期 | 第32页 |
3.1.2 形成时期 | 第32-33页 |
3.1.3 成熟时期 | 第33-35页 |
3.2 陕北古村落景观环境的分布与类型 | 第35-42页 |
3.2.1 陕北古村落分布 | 第35-36页 |
3.2.2 陕北古村落景观环境分布状况 | 第36-38页 |
3.2.3 陕北古村落景观环境空间类型 | 第38-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陕北地区古村落景观意识探析 | 第44-70页 |
4.1 陕北古村落中景观意识营造的方法与空间表现 | 第44-66页 |
4.1.1 景观中自然要素的营造方法 | 第44-53页 |
4.1.2 景观中人文要素营造方法 | 第53-59页 |
4.1.3 景观环境空间表现分析 | 第59-66页 |
4.2 陕北古村落中景观意识的内容概述 | 第66-68页 |
4.2.1 以自然为先,顺应自然 | 第66-67页 |
4.2.2 以宗法为序,注重礼教 | 第67-68页 |
4.2.3 以人文为魂,尊重传统 | 第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佳县木头峪村中的景观意识表现 | 第70-102页 |
5.1 村落背景概述 | 第70-74页 |
5.1.1 自然环境 | 第71-72页 |
5.1.2 历史沿革 | 第72页 |
5.1.3 文化积淀 | 第72-74页 |
5.2 木头峪村景观环境中的自然要素营造 | 第74-81页 |
5.2.1 光照层面 | 第74-75页 |
5.2.2 山水层面 | 第75-76页 |
5.2.3 地形层面 | 第76页 |
5.2.4 材料层面 | 第76-77页 |
5.2.5 植物层面 | 第77-81页 |
5.3 木头峪村景观环境中的人文要素营造 | 第81-86页 |
5.3.1 多元文化 | 第81页 |
5.3.2 宗法信仰 | 第81-83页 |
5.3.3 民俗风情 | 第83-86页 |
5.4 木头峪村景观环境空间构成 | 第86-91页 |
5.4.1 边界与形态分析 | 第86-87页 |
5.4.2 空间与序列分析 | 第87-91页 |
5.5 木头峪村景观意识营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1-93页 |
5.6 木头峪村景观意识营造中的保护原则及措施 | 第93-98页 |
5.6.1 保护原则 | 第93页 |
5.6.2 保护措施 | 第93-98页 |
5.7 木头峪村景观意识营造对陕北地区城乡地域景观环境发展的借鉴意义 | 第98-10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结论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图表索引 | 第108-114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