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页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 第17-27页 |
2.1 AUTOSAR体系架构 | 第17-18页 |
2.2 虚拟功能总线 | 第18-22页 |
2.2.1 组件 | 第19页 |
2.2.2 接 | 第19-20页 |
2.2.3 端 | 第20页 |
2.2.4 连接器 | 第20-21页 |
2.2.5 运行体 | 第21页 |
2.2.6 VFB通信机制 | 第21-22页 |
2.3 Artop工具平台 | 第22-23页 |
2.4 仿真技术 | 第23-24页 |
2.5 代码自动生成 | 第24-26页 |
2.6 JFreeChart类库 | 第2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VFB仿真环境设计 | 第27-45页 |
3.1 整体架构设计 | 第27-33页 |
3.1.1 设计目标 | 第27页 |
3.1.2 需求分析 | 第27-28页 |
3.1.3 仿真流程设计 | 第28-30页 |
3.1.4 整体架构设计 | 第30-33页 |
3.2 项目管理器子模块设计 | 第33-34页 |
3.3 代码生成引擎子模块设计 | 第34-37页 |
3.3.1 内容提供器的设计 | 第34-35页 |
3.3.2 代码模版的设计 | 第35-36页 |
3.3.3 扫描器的设计 | 第36-37页 |
3.4 通信子模块设计 | 第37-41页 |
3.4.1 处理逻辑的设计 | 第39-40页 |
3.4.2 数据区和缓冲区的设计 | 第40-41页 |
3.5 仿真监控界面设计 | 第41-44页 |
3.5.1 信号产生器的设计 | 第42页 |
3.5.2 结果显示区的设计 | 第42-43页 |
3.5.3 文档生成器的设计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VFB仿真环境的实现 | 第45-66页 |
4.1 项目管理器的实现 | 第45-49页 |
4.1.1 管理器扩展点的实现 | 第45-46页 |
4.1.2 项目节点的实现 | 第46-48页 |
4.1.3 导入描述文件 | 第48页 |
4.1.4 代码编辑的实现 | 第48-49页 |
4.2 代码生成引擎的实现 | 第49-56页 |
4.2.1 内容提供器的实现 | 第49-50页 |
4.2.2 代码模板的实现 | 第50-52页 |
4.2.2.1 代码模板的组织规则 | 第50-51页 |
4.2.2.2 VFB跟踪功能的实现 | 第51-52页 |
4.2.3 AUTOSAR OS功能的实现 | 第52-55页 |
4.2.3.1 Windows线程到AUTOSAR任务的映射 | 第52-53页 |
4.2.3.2 中断的模拟 | 第53-54页 |
4.2.3.3 任务管理的实现 | 第54页 |
4.2.3.4 报警器的实现 | 第54-55页 |
4.2.3.5 计数器的实现 | 第55页 |
4.2.4 扫描器的实现 | 第55-56页 |
4.3 通信模块的实现 | 第56-62页 |
4.3.1 通信模块连接的建立 | 第56-57页 |
4.3.2 消息的设计 | 第57-59页 |
4.3.3 消息的封装和解析 | 第59页 |
4.3.4 数据区和缓冲区的实现 | 第59-62页 |
4.4 仿真监控界面的实现 | 第62-65页 |
4.4.1 信号产生器的实现 | 第62-63页 |
4.4.2 结果显示区的实现 | 第63-64页 |
4.4.3 文档生成器的实现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VFB仿真环境的测试与应用 | 第66-73页 |
5.1 功能测试 | 第66-67页 |
5.2 应用案例设计 | 第67-68页 |
5.3 案例实现 | 第68-70页 |
5.4 仿真结果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页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读研期间获得的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