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新旧教材的比较及其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 第11-12页 |
1.1.2 三角函数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 | 第12页 |
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1.3.2 内容分析法 | 第13页 |
1.3.3 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1.3.4 调查法 | 第13-14页 |
1.3.5 统计分析法 | 第14页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4.1 理论价值 | 第14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2. 高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的理论认识 | 第15-23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1.1 对教材的质量评价 | 第15页 |
2.1.2 对高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 第15-17页 |
2.1.3 关于三角函数教材比较的研究 | 第17-18页 |
2.2 核心概念 | 第18-21页 |
2.2.1 教材与教科书 | 第18-19页 |
2.2.2 教科书评价 | 第19-20页 |
2.2.3 教科书质量 | 第20页 |
2.2.4 教材比较的维度和指标 | 第20-21页 |
2.3 新旧版本教材概述 | 第21-23页 |
2.3.1 03 版人教版教材(简称“旧教材”)概述 | 第21-22页 |
2.3.2 07 版人教版教材(简称“新教材”)概述 | 第22-23页 |
3. 高中数学教材三角函数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 第23-55页 |
3.1 教材编写理念及课程目标的比较 | 第23-30页 |
3.1.1 新旧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理念对比 | 第23-26页 |
3.1.2 新旧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目标对比 | 第26-28页 |
3.1.3 三角函数教学目标的比较 | 第28-30页 |
3.2 框架结构的比较 | 第30-33页 |
3.3 教材难度的比较 | 第33-40页 |
3.3.1 教材难度模型 | 第33页 |
3.3.2 教材课时 | 第33-34页 |
3.3.3 教材广度 | 第34-35页 |
3.3.4 教材深度 | 第35-37页 |
3.3.5 例题习题难度 | 第37-40页 |
3.3.6 教材难度 | 第40页 |
3.4 思想方法的比较 | 第40-45页 |
3.4.1 简单化归思想 | 第40-41页 |
3.4.2 数形结合思想 | 第41-42页 |
3.4.3 换元思想 | 第42-45页 |
3.5 素材选择的比较 | 第45-49页 |
3.6 表征方式的比较 | 第49-51页 |
3.7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比较 | 第51-55页 |
4. 新旧教材关于“三角函数”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55-63页 |
4.1 调查目的 | 第55页 |
4.2 调查对象 | 第55页 |
4.3 调查工具 | 第55-56页 |
4.4 调查过程 | 第56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4.5.1 框架结构的调查分析 | 第56-58页 |
4.5.2 教材难度的调查分析 | 第58页 |
4.5.3 思想方法的调查分析 | 第58-59页 |
4.5.4 素材选择的调查分析 | 第59-60页 |
4.5.5 表征方式的调查分析 | 第60-61页 |
4.5.6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调查分析 | 第61-63页 |
5. 基本结论 | 第63-66页 |
5.1 新教材的编排特色 | 第63页 |
5.2 对于教材修订的意见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附录一 | 第68-70页 |
附录二 | 第70-71页 |
附录三 | 第71-73页 |
附录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