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制药废水水质特点及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制药废水的水质特点 | 第12-13页 |
1.2.2 制药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3 制药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 第17页 |
1.3 电催化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1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机理研究 | 第17-18页 |
1.3.2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特点 | 第18-19页 |
1.3.3 电催化氧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4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应用 | 第20页 |
1.3.5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 水样来源与水质 | 第24-25页 |
2.2.1 水样来源 | 第24-25页 |
2.2.2 水样水质 | 第25页 |
2.3 电催化氧化系统的建立 | 第25-28页 |
2.3.1 电催化氧化电极制备 | 第26-27页 |
2.3.2 电催化氧化装置 | 第27-28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2.4.1 水质指标的检测及方法 | 第28-29页 |
2.4.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2.4.3 电化学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第3章 电催化氧化法对气浮池出水的处理工艺研究 | 第31-44页 |
3.1 气浮池出水水质分析 | 第31-32页 |
3.2 二维电催化氧化法处理气浮池出水的实验研究 | 第32-41页 |
3.2.1 Ti/SnO_2阳极制备与结构表征 | 第32-33页 |
3.2.2 降解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3 电流密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5-38页 |
3.2.4 电极排布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8-41页 |
3.3 连续流实验研究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电催化氧化法对沉淀池出水的处理工艺研究 | 第44-63页 |
4.1 沉淀池出水水质指标分析 | 第44-45页 |
4.2 二维电催化氧化法处理沉淀池出水的实验研究 | 第45-53页 |
4.2.1 电流密度的选择 | 第45-48页 |
4.2.2 阴极材料的选择 | 第48-51页 |
4.2.3 最佳降解时间的确定 | 第51-53页 |
4.3 三维电催化氧化系统对沉淀池出水的实验研究 | 第53-59页 |
4.3.1 填料的选择 | 第53-54页 |
4.3.2 电流密度的选择 | 第54-57页 |
4.3.3 最佳降解时间的确定 | 第57-59页 |
4.4 静态三维电催化-Fenton系统的实验研究 | 第59-62页 |
4.4.1 三维电催化-Fenton系统的建立 | 第59页 |
4.4.2 亚铁离子的投入量对系统的影响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方法的现场实验研究 | 第63-73页 |
5.1 现场实验研究 | 第63-69页 |
5.1.1 现场实验研究装置 | 第63-64页 |
5.1.2 现场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69页 |
5.2 GC-MC质谱分析 | 第69-70页 |
5.2.1 气浮池出水中有机物质分析 | 第69页 |
5.2.2 处理后的有机物质变化分析 | 第69-70页 |
5.3 工程经济分析 | 第70-71页 |
5.3.1 投资成本估算 | 第70-71页 |
5.3.2 运行成本估算 | 第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