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论文

《看见》栏目柴静专访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插图索引第10-11页
附表索引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第13-16页
        1.2.1 新闻传播学类期刊论文第14-15页
        1.2.2 学术研讨会记录摘要第15页
        1.2.3 栏目主创人员自述第15-16页
        1.2.4 其他媒体评介第16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2章 《看见》柴静专访概况第18-26页
    2.1 电视专访节目界说第18-20页
        2.1.1 专访的定义第18-19页
        2.1.2 电视专访节目的界定第19-20页
        2.1.3 电视专访节目的三要素第20页
    2.2 《看见》柴静专访的发展脉络第20-22页
        2.2.1 日播版《看见》第20-21页
        2.2.2 周末版《看见》第21-22页
        2.2.3 《看见》的柴静时间第22页
    2.3 《看见》柴静专访的栏目定位第22-26页
        2.3.1 目标定位:为时代提供精神主张第22-23页
        2.3.2 内容定位:探究新闻背后的故事第23页
        2.3.3 受众定位:关注社会生活的普通百姓第23-24页
        2.3.4 形态定位:同期采访与后期述评有机结合第24-26页
第3章 《看见》柴静专访的选题特色第26-37页
    3.1 选题类型:体现多元视角第26-29页
        3.1.1 选题的分类原则与统计第26-28页
        3.1.2 选题的分布比重与趋势第28-29页
    3.2 选题内容:立足民生本位第29-33页
        3.2.1 发掘民间人物,发现生活中的你我第30-31页
        3.2.2 关注民生议题,发挥“瞭望”职能第31-32页
        3.2.3 倾听民众声音,扩展话语平台第32-33页
    3.3 选题导向:彰显人本理念第33-37页
        3.3.1 侧重以人为核心的微观叙事第33-34页
        3.3.2 展现个性人物的独特魅力第34-35页
        3.3.3 满足人们复杂的精神需求第35-37页
第4章 《看见》柴静专访的采访风格第37-47页
    4.1 柴式提问第37-41页
        4.1.1 直接发问,一针见血第37-39页
        4.1.2 及时追问,步步为营第39-40页
        4.1.3 侧面提问,以守为攻第40-41页
    4.2 柴式观察第41-43页
        4.2.1 主动观察,捕捉独家第42页
        4.2.2 观察环境,还原人物第42-43页
        4.2.3 手眼并用,特写细节第43页
    4.3 关于表演性采访第43-47页
        4.3.1 表演性采访的由来第43-44页
        4.3.2 《看见》中的表演性采访第44页
        4.3.3 表演性采访的规避第44-47页
第5章 《看见》柴静专访的叙事手法第47-61页
    5.1 《看见》柴静专访的叙事结构第47-54页
        5.1.1 稳定完整的常规结构模式第47-51页
        5.1.2 灵活多变的主体结构方式第51-54页
    5.2 《看见》柴静专访的叙事技巧第54-61页
        5.2.1 运用冲突架构故事第54-55页
        5.2.2 设置悬念推动情节第55-57页
        5.2.3 利用节奏修饰故事第57-61页
结语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录第67-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媒体环境传播对构建绿色公共领域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分层混合特征结构的多机器人系统地图创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