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媒体环境传播与构建绿色公共领域的联系 | 第20-32页 |
2.1 媒体环境传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第20-25页 |
2.1.1 媒体环境传播的涵义 | 第20-21页 |
2.1.2 媒体环境传播的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2.1.3 媒体环境传播的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2.2 绿色公共领域及其结构形态 | 第25-29页 |
2.2.1 绿色公共领域的界定及特征 | 第26页 |
2.2.2 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存在及发展 | 第26-28页 |
2.2.3 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结构形态 | 第28-29页 |
2.3 媒体环境传播与构建绿色公共领域的联系 | 第29-32页 |
2.3.1 媒体环境传播构建绿色公共领域的公共议题 | 第29-30页 |
2.3.2 媒体环境传播构建绿色公共领域的传播走向 | 第30-32页 |
第3章 媒体环境传播对构建绿色公共领域的积极影响 | 第32-41页 |
3.1 环境议题“赋权”加速大众化转型 | 第32-33页 |
3.1.1 环境议题“赋权”的方式 | 第32-33页 |
3.1.2 精英型绿色公共领域转向大众型 | 第33页 |
3.2 环境话语的生产加速绿色转型 | 第33-35页 |
3.3 公众的自觉环保实践 | 第35-39页 |
3.3.1 批判性修辞促进公众的回归 | 第36-37页 |
3.3.2 环境议程设置激发环保参与 | 第37-39页 |
3.4 有效监督影响政府环境决策 | 第39-41页 |
第4章 媒体环境传播对构建绿色公共领域的消极影响 | 第41-50页 |
4.1 话语修辞缺陷抑制批判性 | 第41-44页 |
4.1.1 单一环境话语抑制争论的功能 | 第41-43页 |
4.1.2 环境委婉语钝化批判性反思 | 第43-44页 |
4.2 议程设置不当导致有限的公共性 | 第44-47页 |
4.2.1 环境议题置换诱导商业化倾向 | 第44-46页 |
4.2.2 不平衡的议题呈现导致农村环保舆论空间狭小 | 第46-47页 |
4.3 媒介框架缺陷削弱公共性 | 第47-50页 |
4.3.1 夸大风险引发环境恐慌 | 第47-48页 |
4.3.2 事件导向难以维持议题热度 | 第48-49页 |
4.3.3 过度追求冲突价值可误导环境运动 | 第49-50页 |
第5章 媒体环境传播推动绿色公共领域构建的现实路径 | 第50-59页 |
5.1 提高媒体自身实力 | 第50-52页 |
5.1.1 恪守公共性,坚持平衡报道 | 第50-51页 |
5.1.2 提高科学素养,增强报道专业性 | 第51-52页 |
5.1.3 注重长效报道,维持议题热度 | 第52页 |
5.2 构建媒体与政府合作伙伴关系 | 第52-54页 |
5.2.1 建立跨区域的环境传播组织机构 | 第53页 |
5.2.2 加快媒体环境传播的法制建设 | 第53-54页 |
5.3 加强媒体与环境 NGO 的合作 | 第54-57页 |
5.3.1 参加记者沙龙获取资源 | 第54-55页 |
5.3.2 环境倡议活动构建绿色身份认同 | 第55-57页 |
5.4 培育环境公民记者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