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非全日制用工的界定及其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 第12-19页 |
2.1 非全日制用工的产生和发展 | 第12-13页 |
2.2 非全日制用工的界定 | 第13-17页 |
2.2.1 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 | 第13-15页 |
2.2.2 非全日制用工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3 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的区别 | 第16-17页 |
2.3 完善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 第17-19页 |
3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现状和问题 | 第19-25页 |
3.1 非全日制用工的合同规则过于灵活 | 第19-21页 |
3.1.1 非全日制用工合同可以口头协议 | 第19-20页 |
3.1.2 非全日制用工合同内容规定不明 | 第20页 |
3.1.3 非全日制用工合同可以随意终止 | 第20-21页 |
3.2 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资制度规范不足 | 第21-23页 |
3.2.1 非全日制用工最低小时工资构成不统一 | 第21-22页 |
3.2.2 对非全日制用工超时工作问题认定不明晰 | 第22-23页 |
3.3 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措施缺位 | 第23-25页 |
3.3.1 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缺乏强制力 | 第23页 |
3.3.2 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困难 | 第23-25页 |
4 域外立法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31页 |
4.1 国际劳工组织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 | 第25-26页 |
4.2 有关国家和地区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 | 第26-29页 |
4.2.1 德国立法例 | 第26页 |
4.2.2 荷兰立法例 | 第26-27页 |
4.2.3 美国立法例 | 第27页 |
4.2.4 日本立法例 | 第27-28页 |
4.2.5 我国台湾地区立法例 | 第28-29页 |
4.3 启示意义 | 第29-31页 |
5 完善我国非全日制用工立法的主要对策 | 第31-46页 |
5.1 确立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指导思想 | 第31-35页 |
5.1.1 均等待遇原则的概念和价值 | 第31-32页 |
5.1.2 均等待遇原则在非全日制用工中的适用 | 第32-35页 |
5.2 完善非全日制用工的合同规则 | 第35-38页 |
5.2.1 构建统一、规范的非全日制用工合同缔约形式 | 第35-37页 |
5.2.2 构建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关系终止保护制度 | 第37-38页 |
5.3 完善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资法律制度 | 第38-42页 |
5.3.1 统一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资计算标准 | 第38-39页 |
5.3.2 构建非全日制用工超时工作程序 | 第39-42页 |
5.4 建立健全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 第42-46页 |
5.4.1 从立法上明确非全日制用工社会保险的强制性 | 第42-44页 |
5.4.2 建立适合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制度 | 第44-46页 |
6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个人简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