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植物生态学论文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10-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2页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0页
        1.1.1 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变化规律第14-15页
        1.1.2 植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第15-16页
        1.1.3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第16-17页
        1.1.4 植物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第17-19页
        1.1.5 喀斯特地区植物与土壤耦合关系第19-2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30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2-24页
    2.2 研究内容及目标第24-26页
        2.2.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2.2.2 研究目标第25-26页
        2.2.3 技术路线第26页
    2.3 研究方法第26-29页
        2.3.1 样地设置第26页
        2.3.2 植被调查第26-27页
        2.3.3 土壤取样第27页
        2.3.4 样品分析方法第27-28页
        2.3.5 计算公式第28-29页
    2.4 数据分析方法第29-30页
第三章 峡谷型喀斯特生态系统群落特征和植物养分第30-36页
    3.1 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特征及多样性分析第30-32页
    3.2 不同生态系统植物碳贮量变化第32-33页
    3.3 植物氮、磷、钾的变化第33-34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34-36页
第四章 峡谷型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特征第36-54页
    4.1.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变化第36-44页
        4.1.1 土壤酸碱度与有机碳变化第36-37页
        4.1.2 土壤氮、磷、钾的变化第37-39页
        4.1.3 土壤矿质养分的变化第39-40页
        4.1.4 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第40-44页
    4.2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性状第44-50页
        4.2.1 土壤微生物数量第44-45页
        4.2.2 土壤微生物量第45页
        4.2.3 土壤微生物量与数量的分形特征第45-46页
        4.2.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数量的垂直变化第46-48页
        4.2.5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第48-50页
    4.3 峡谷型喀斯特土壤质量聚类分析第50-51页
    4.4 结论与讨论第51-54页
第五章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有机碳的分布第54-61页
    5.1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第54-55页
        5.1.1 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布第54-55页
        5.1.2 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第55页
    5.2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维数第55-58页
        5.2.1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第55-56页
        5.2.2 土壤团聚体分维特征第56-58页
    5.3 土壤团聚体特征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第58-59页
        5.3.1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第58页
        5.3.2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第58-59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59-61页
第六章 峡谷型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第61-77页
    6.1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第61-73页
        6.1.1 水田生态系统主成分分析第61-63页
        6.1.2 旱地生态系统主成分分析第63-65页
        6.1.3 草地生态系统主成分分析第65-67页
        6.1.4 灌丛生态系统主成分分析第67-69页
        6.1.5 人工林生态系统主成分分析第69-71页
        6.1.6 次生林生态系统主成分分析第71-73页
    6.2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聚类分析第73-75页
    6.3 结论与讨论第75-77页
第七章 峡谷型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第77-89页
    7.1 峡谷型喀斯特生态系统各因子间的典型相关分析第77-83页
    7.2 峡谷型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第83-86页
        7.2.1 峡谷型喀斯特生态系统主成分分析第83-85页
        7.2.2 峡谷型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第85-86页
    7.3 结论与讨论第86-89页
第八章 结论第89-92页
第九章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延河流域植物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的时空变化
下一篇:二苯醚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