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及其对综合水平的影响

摘要第5-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相关文献综述第15-20页
        1.2.1 国外研究成果第15页
        1.2.2 国内研究成果第15-20页
    1.3 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第20-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页
        1.3.2 分析框架第20-21页
    1.4 可能的创新与局限第21-23页
        1.4.1 可能的创新第21-22页
        1.4.2 研究的局限第22-23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23-32页
    2.1 协同发展理论基础第23-27页
        2.1.1 系统论理论第23页
        2.1.2 协同学理论第23-24页
        2.1.3 耗散结构理论第24-25页
        2.1.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第25-26页
        2.1.5 治理理论第26-27页
    2.2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概念界定第27-29页
        2.2.1 区域高等教育涵义第27-28页
        2.2.2 协同发展内涵第28-29页
        2.2.3 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涵义第29页
    2.3 高等教育综合水平涵义及公式第29-30页
        2.3.1 综合水平涵义第29-30页
        2.3.2 综合水平测算公式定义第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3章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评价及分析第32-43页
    3.1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系统分析第32-33页
        3.1.1 区域高等教育系统概念界定第32页
        3.1.2 区域高等教育系统结构解析第32-33页
    3.2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系统序参量确定第33-35页
        3.2.1 序参量选取的视角:内部协同性视角第33-34页
        3.2.2 序参量的确定第34-35页
    3.3 复杂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构建第35-37页
        3.3.1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第36页
        3.3.2 复杂系统协同度模型第36-37页
    3.4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现状评价与分析第37-41页
        3.4.1 协同发展程度测算第37-38页
        3.4.2 协同发展水平总体分析第38-39页
        3.4.3 协同发展水平变化影响因素分析第39-41页
    3.5 结果讨论第41-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度对综合水平的影响第43-51页
    4.1 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水平测算第43-46页
        4.1.1 序参量权重确定方法:熵值赋权法第43-44页
        4.1.2 序参量权重确定第44-45页
        4.1.3 综合水平测算第45-46页
    4.2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度与综合水平的对照分析第46-47页
    4.3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度与综合水平的关系分析第47-49页
        4.3.1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及结果讨论第47-48页
        4.3.2 线性回归分析及结果讨论第48-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5章 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第51-62页
    5.1 结果分析第51-52页
        5.1.1 质量参量有序提升方向第51-52页
        5.1.2 综合水平质与量的优化方向第52页
    5.2 分工与合作:提升质量参量协调有序,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第52-56页
        5.2.1 区域高等教育分工第52-54页
        5.2.2 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第54-56页
    5.3 政府政策安排第56-62页
        5.3.1 转变政府的高教管理职能:综合水平质的优化第56-57页
        5.3.2 财政政策: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第57-62页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69页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项目目录第69-70页
附录 B 本研究附表第70-96页
附录 C 本研究附图第96-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胜任力的客户经理培训课程规划--以某市烟草公司为例
下一篇: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