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纪实类公益广告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纪实类公益广告的研究趋势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主要观点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纪实类公益广告概述 | 第16-22页 |
2.1 纪实类公益广告的概念及界定 | 第16页 |
2.2 纪实类公益广告与普通公益广告的区别 | 第16-17页 |
2.3 纪实类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2.3.1 发展尚未形成规模 | 第17-18页 |
2.3.2 机遇与挑战并存 | 第18-19页 |
2.3.3 发展潜力巨大 | 第19-20页 |
2.4 纪实类公益广告的困惑 | 第20-22页 |
2.4.1 制作力度不够,整体数量较少 | 第20页 |
2.4.2 宣传力度不足,实际影响不够 | 第20页 |
2.4.3 相关研究较少,理论支撑不足 | 第20-22页 |
第3章 《真诚·沟通》研究 | 第22-30页 |
3.1 《真诚·沟通》栏目概述 | 第22页 |
3.2 《真诚·沟通》的特点 | 第22-24页 |
3.2.1 新闻化的方式采集 | 第22-23页 |
3.2.2 广告化的形式运作 | 第23页 |
3.2.3 平民化的题材选择 | 第23-24页 |
3.2.4 故事化的内容表现 | 第24页 |
3.2.5 风格化的影像表达 | 第24页 |
3.3 《真诚·沟通》人物选择分析 | 第24-30页 |
3.3.1 个体经营者成为话题首选 | 第25-26页 |
3.3.2 “退休生活”成为议题重点 | 第26-27页 |
3.3.3 聚焦青年志愿者工作 | 第27页 |
3.3.4 关注公务人员 | 第27-28页 |
3.3.5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人注目 | 第28-30页 |
第4章 《真诚·沟通》的审美价值 | 第30-38页 |
4.1 《真诚·沟通》形式之美 | 第30-35页 |
4.1.1 视觉元素分析 | 第30-34页 |
4.1.2 整体影像风格分析 | 第34-35页 |
4.2 《真诚·沟通》内容之美 | 第35-38页 |
4.2.1 事迹之真 | 第35-36页 |
4.2.2 人物之善 | 第36-38页 |
第5章 《真诚·沟通》的传播理念 | 第38-44页 |
5.1 平民英雄的集体突围 | 第38-39页 |
5.2 公民生活的细节呈现 | 第39页 |
5.3 人本精神的有力彰显 | 第39-41页 |
5.3.1 肯定劳动与贡献 | 第40页 |
5.3.2 肯定创造与价值 | 第40-41页 |
5.3.3 肯定梦想与选择 | 第41页 |
5.3.4 肯定新兴的行业发展 | 第41页 |
5.4 社会诉求的理性表达 | 第41-42页 |
5.5 时代特征的精确把握 | 第42-44页 |
第6章 《真诚·沟通》的传播策略 | 第44-50页 |
6.1 注重叙事,淡化评论 | 第44-45页 |
6.2 注重微观,淡化宏观 | 第45页 |
6.3 注重长期,淡化短期 | 第45-46页 |
6.4 注重沟通,淡化宣传 | 第46-47页 |
6.5 注重精简,淡化繁复 | 第47-48页 |
6.6 注重窄播,淡化广播 | 第48-50页 |
第7章 《真诚·沟通》存在的问题 | 第50-54页 |
7.1 单一频道播放策略,让节目影响范围有限 | 第50页 |
7.2 播放渠道单一,用户覆盖不足 | 第50-51页 |
7.3 受众反馈渠道不畅通,互动艰难 | 第51页 |
7.4 栏目推广不足 | 第51-52页 |
7.5 栏目保存力度不足 | 第52-54页 |
第8章 《真诚·沟通》前景展望 | 第54-58页 |
8.1 品牌栏目将会增多,如何独树一帜成为关键 | 第54页 |
8.2 渠道竞争将更加激烈,如何争夺渠道成为重点 | 第54-55页 |
8.3 栏目将会有所发展,但同时对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55页 |
8.4 内容的选择会更加成熟,但同时对栏目的要求将会更高 | 第55-56页 |
8.5 栏目的受众将会趋于稳定,但同时受众的要求将会逐步提高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