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作用区受电弓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受电弓应用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法国受电弓 | 第12-13页 |
1.2.2 日本受电弓 | 第13-14页 |
1.2.3 德国受电弓 | 第14-15页 |
1.2.4 国内常用受电弓 | 第15页 |
1.3 国内外受电弓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外受电弓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受电弓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2 受电弓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建模与受力分析 | 第19-31页 |
2.1 受电弓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 第19-22页 |
2.2 受电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2-27页 |
2.2.1 受电弓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3-24页 |
2.2.2 受电弓线性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4-27页 |
2.3 受电弓受力分析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受电弓结构几何参数优化设计 | 第31-45页 |
3.1 工程优化设计概述 | 第31-36页 |
3.1.1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第31-34页 |
3.1.2 优化设计的数值迭代算法 | 第34-36页 |
3.2 受电弓结构几何参数优化 | 第36-44页 |
3.2.1 受电弓几何参数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3.2.2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第38-40页 |
3.2.3 优化方法选择 | 第40-41页 |
3.2.4 优化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受电弓主要零部件结构力学特性分析 | 第45-57页 |
4.1 受电弓主要零部件三维实体模型 | 第45-46页 |
4.2 受电弓主要零部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6-52页 |
4.2.1 上框架刚强度分析 | 第48-50页 |
4.2.2 下臂杆刚强度分析 | 第50-52页 |
4.3 受电弓主要零部件模态分析 | 第52-56页 |
4.3.1 上框架模态分析 | 第52-54页 |
4.3.2 下臂杆模态分析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基于MARC的弓网耦合仿真分析 | 第57-77页 |
5.1 接触网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5.1.1 接触网简介 | 第57-58页 |
5.1.2 接触网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5.2 受电弓模型的建立 | 第59-63页 |
5.2.1 受电弓结构受力分析 | 第59-61页 |
5.2.2 受电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5.3 弓网耦合仿真分析 | 第63-70页 |
5.3.1 弓网耦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3-66页 |
5.3.2 试验数据和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66-70页 |
5.4 受电弓参数对接触力的影响 | 第70-75页 |
5.4.1 受电弓工作高度对接触力的影响 | 第71页 |
5.4.2 受电弓运行速度对接触力的影响 | 第71-72页 |
5.4.3 弓头参数对接触力的影响 | 第72-73页 |
5.4.4 上框架参数对接触力的影响 | 第73-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A | 第83-8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