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论文

色谱法分离泽泻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语第7-11页
第1章 概述第11-19页
    1.1 降血糖活性成分分离方法第11-14页
        1.1.1 常压柱色谱法第12-13页
        1.1.2 中高压制备色谱法第13-14页
    1.2 降血糖活性成分评价方法第14-16页
        1.2.1 在体实验第14-15页
        1.2.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实验第15-16页
    1.3 泽泻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1 泽泻梗第16页
        1.3.2 泽泻的提取分离方法第16-17页
        1.3.3 泽泻的降血糖活性研究第17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及科学意义第17-19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17-18页
        1.4.2 科学意义第18-19页
第2章 泽泻梗的营养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第19-28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19-20页
        2.2.1 实验材料第19-20页
        2.2.2 实验仪器第20页
    2.3 实验方法第20-22页
        2.3.1 营养成分的测定第20-21页
        2.3.2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第21-22页
        2.3.3 泽泻梗粗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第2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2-27页
        2.4.1 泽泻梗的一般营养成分第22-23页
        2.4.2 泽泻梗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第23-25页
        2.4.3 泽泻梗蛋白的评价第25-27页
        2.4.4 泽泻梗粗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第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泽泻单体物质的分离第28-35页
    3.1 引言第28-29页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9页
        3.2.1 实验材料第29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29页
    3.3 实验方法第29-32页
        3.3.1 制备泽泻正丁醇部分的方法第29页
        3.3.2 分离纯化泽泻正丁醇部分第29-32页
        3.3.3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第32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2-34页
        3.4.1 化合物纯度检测第32-33页
        3.4.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33-34页
    3.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泽泻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抑制活性第35-54页
    4.1 引言第35-36页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6页
        4.2.1 实验材料第36页
        4.2.2 实验仪器第36页
    4.3 实验方法第36-40页
        4.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第36页
        4.3.2 泽泻提取物活性的研究第36-39页
        4.3.3 单体物质协同作用的研究第39-40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0-51页
        4.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第40页
        4.4.2 泽泻提取物活性的研究结果第40-47页
        4.4.3 单体物质协同作用结果第47-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4页
第5章 单体物质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类型研究第54-63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54-55页
        5.2.1 实验材料第54-55页
        5.2.2 实验仪器第55页
    5.3 实验方法第55-56页
        5.3.1 pNP 的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5页
        5.3.2 单体物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第55页
        5.3.3 单体物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与其添加体积的关系第55页
        5.3.4 单体物质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类型研究第55-56页
    5.4 结果和讨论第56-62页
        5.4.1 pNP 标准曲线第56页
        5.4.2 单体物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第56-57页
        5.4.3 单体物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与单体物质添加体积的关系第57-58页
        5.4.4 单体物质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型的研究结果第58-62页
    5.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6.1 结论第63-64页
    6.2 展望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附图 化合物的 NMR 图谱第73-7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溶液加工的红光和蓝光小分子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下一篇:聚阴离子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