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6页 |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8-9页 |
1.1.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8-9页 |
1.1.2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 第9页 |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 | 第9-13页 |
1.2.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 | 第9-13页 |
1.3 橄榄石结构正极材料 | 第13-23页 |
1.3.1 磷酸铁锂 | 第14-19页 |
1.3.2 磷酸钴锂 | 第19-21页 |
1.3.3 氟代磷酸钴锂 | 第21-23页 |
1.4 铁基硫酸盐正极材料 | 第23-24页 |
1.4.1 Fe(OH)SO_4 | 第23-24页 |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6-34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6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2.3 材料表征 | 第27-28页 |
2.3.1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7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分析(SEM) | 第27-28页 |
2.3.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8页 |
2.4 材料的电化学表征 | 第28-31页 |
2.4.1 电极制备 | 第28-29页 |
2.4.2 组装电池 | 第29-30页 |
2.4.3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30页 |
2.4.4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30页 |
2.4.5 交流阻抗测试(EIS) | 第30-31页 |
2.5 滴定法测定铁元素 | 第31-34页 |
2.5.1 氯化亚锡-氯化钛还原滴定法测全铁 | 第31-32页 |
2.5.2 间接碘量法测 Fe(OH)SO_4中的三价铁离子含量 | 第32-34页 |
第三章 LiFePO_4/C 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4-45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 | 第34-35页 |
3.2.1 制备 FePO_4·2H_2O | 第34页 |
3.2.2 制备 LiFePO_4/C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4页 |
3.3.1 工艺优化 | 第35-43页 |
3.3.2 LiFePO_4/C 的循环伏安测试 | 第43页 |
3.3.3 LiFePO_4/C 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固相法合成 LiCoPO_4和 Li_2CoPO_4F 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5-57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 | 第45-46页 |
4.2.1 制备 LiCoPO_4 | 第45页 |
4.2.2 制备 L_2CoPO_4F | 第45-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6页 |
4.3.1 工艺优化 | 第46-49页 |
4.3.2. LiCoPO_4材料的表面碳包覆 | 第49-51页 |
4.3.3 LiCoPO_4的循环伏安测试 | 第51-52页 |
4.3.4 LiCoPO_4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页 |
4.3.5 Li2CoPO_4F 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52-55页 |
4.3.6 Li2CoPO_4F 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Fe(OH)SO_4正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57-65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实验 | 第57页 |
5.2.1 制备 Fe(OH)SO_4 | 第57页 |
5.2.2 碳包覆 | 第5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5.3.1 烧结温度对 Fe(OH)SO_4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5.3.2 烧结温度对循环伏安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3 烧结温度对红外谱图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4 不同含碳量对 Fe(OH)SO_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