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第一章 羊口疮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病原学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病毒特性 | 第11-12页 |
1.2.2 病毒基因组结构 | 第12页 |
1.2.3 病毒体外培养与增殖特性 | 第12-13页 |
1.3 致病性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1 病原性与致病机制 | 第13页 |
1.3.2 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1.3.3 免疫逃逸机制 | 第14-16页 |
1.4 免疫防御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1 天然免疫 | 第16页 |
1.4.2 适应性免疫 | 第16-17页 |
1.5 疫苗免疫与检测 | 第17-20页 |
1.5.1 弱毒疫苗及其免疫效果评估 | 第17页 |
1.5.2 其他类型疫苗及其效果 | 第17-19页 |
1.5.3 羊口疮病毒作为疫苗载体的应用 | 第19-20页 |
试验研究 | 第20-36页 |
第二章 羊口疮病毒山东威海株和云南昆明株的分离鉴定 | 第20-28页 |
2.1 材料 | 第20-22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2.1.2 细胞株 | 第20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1.5 主要溶液配方 | 第20-22页 |
2.2 方法 | 第22-24页 |
2.2.1 病料的处理 | 第22页 |
2.2.2 犊牛睾丸原代细胞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3 病毒的增殖 | 第23页 |
2.2.4 分离株 TCID50测定 | 第23页 |
2.2.5 分离株的鉴定 | 第23-24页 |
2.3 结果 | 第24-27页 |
2.3.1 发病羔羊临床表现及病料采集 | 第24-25页 |
2.3.2 细胞培养与病毒增殖结果 | 第25页 |
2.3.3 分离株第 6 代 TCID50的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2.3.4 分离株的 PCR 检测 | 第26-27页 |
2.4 讨论 | 第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羊口疮病毒威海株和昆明株的弱毒株制备 | 第28-36页 |
3.1 材料 | 第28-29页 |
3.1.1 试验动物 | 第28页 |
3.1.2 病毒来源 | 第28页 |
3.1.3 新生犊牛睾丸 | 第28页 |
3.1.4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3.1.5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3.1.6 主要溶液配方 | 第28-29页 |
3.2 方法 | 第29-32页 |
3.2.1 羊口疮病毒的弱化 | 第29-30页 |
3.2.2 病毒 TCID50的测定 | 第30页 |
3.2.3 安全性试验 | 第30页 |
3.2.4 羊口疮抗血清制备 | 第30-31页 |
3.2.5 分离血清 | 第31页 |
3.2.6 ELISA 测定抗体效价 | 第31页 |
3.2.7 病毒中和试验 | 第31-32页 |
3.3 结果 | 第32-35页 |
3.3.1 病毒弱化至第 85 代细胞病变 | 第32页 |
3.3.2 羊口疮病毒弱毒株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3.3.3 安全性试验 | 第33-34页 |
3.3.4 ELISA 测定抗体滴度 | 第34页 |
3.3.5 病毒中和试验结果 | 第34-35页 |
3.4 讨论 | 第35页 |
3.5 小结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