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3 研究思路与意义 | 第18-19页 |
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6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2-24页 |
第1章 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意蕴透视 | 第24-46页 |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之主题 | 第24-30页 |
·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 | 第24-26页 |
·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 | 第26-29页 |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 第29-30页 |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之实质 | 第30-44页 |
·以人为本之"人"的内涵 | 第31-36页 |
·以人为本之"本"的内涵 | 第36-39页 |
·以人为本之价值诉求 | 第39-44页 |
·小结实践科学发展观:寻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 第44-46页 |
第2章 制度中介形态:科学发展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物质载体考察 | 第46-62页 |
·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制度保障 | 第46-50页 |
·科学发展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应然逻辑 | 第46-48页 |
·科学发展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制度保障逻辑 | 第48-50页 |
·科学发展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制度中介形态的生成 | 第50-57页 |
·制度的源起 | 第50-54页 |
·制度的承接与生长 | 第54-57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中介形态的理论架构 | 第57-60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中介形态的基本内涵 | 第57-58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中介形态的内容构成 | 第58-60页 |
·小结制度建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中介形态的生成逻辑 | 第60-62页 |
第3章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中介形态之理论建构 | 第62-82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的方法论 | 第62-69页 |
·制度建构的三种方法论比较 | 第62-65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的方法论选择 | 第65-69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的原则 | 第69-75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的基本原则 | 第70-73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的首要原则 | 第73-75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的内容体系 | 第75-80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的确立依据 | 第75-79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的整体框架 | 第79-80页 |
·小结 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中介形态的价值取向 | 第80-82页 |
第4章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之路径选择 | 第82-104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公共服务制度建构之路 | 第82-89页 |
·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制度 | 第82-84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公共服务制度建构的具体路径 | 第84-89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公众参与制度建构之路 | 第89-95页 |
·公众参与与公众参与制度 | 第89-91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公众参与制度建构的具体路径 | 第91-95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环境保护制度建构之路 | 第95-102页 |
·环境保护与环境保护制度 | 第96-97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环境保护制度建构的具体路径 | 第97-102页 |
·小结 三维有机统一的整体性发展路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之路 | 第102-104页 |
第5章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之功能考察 | 第104-120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的型塑功能 | 第104-109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的载体功能 | 第104-107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的规范功能 | 第107-109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的发展功能 | 第109-118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的秩序功能 | 第110-114页 |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的整合功能 | 第114-118页 |
·小结 制度功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坚实保障 | 第118-120页 |
结语 走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的新境界 | 第120-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