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电子数据概述 | 第11-18页 |
1.1 电子数据的定义 | 第11-13页 |
1.2 电子数据的属性 | 第13-16页 |
1.2.1 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的区分 | 第13-14页 |
1.2.2 电子数据与电子记录 | 第14-15页 |
1.2.3 电子数据是间接证据还是直接证据 | 第15-16页 |
1.3 电子数据成为法定证据形式后的积极意义 | 第16-18页 |
1.3.1 增强证据意识 | 第16页 |
1.3.2 提高技术侦查破案的效率 | 第16页 |
1.3.3 有利于办案机关提升执法公信力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的适用规则及其不足 | 第18-38页 |
2.1 电子数据相关立法不足且立而不用 | 第18-20页 |
2.2 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阶段的问题 | 第20-27页 |
2.2.1 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主体缺乏专业知识 | 第21-23页 |
2.2.2 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方法标准不足 | 第23-27页 |
2.3 电子数据的鉴定 | 第27-30页 |
2.3.1 电子数据鉴定的主体无法定准入标准 | 第28-29页 |
2.3.2 电子数据鉴定的内容 | 第29页 |
2.3.3 电子数据鉴定人并无强制出庭的要求 | 第29-30页 |
2.4 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 第30-31页 |
2.5 电子数据的审查 | 第31-36页 |
2.5.1 审查电子数据的真实性 | 第32-34页 |
2.5.2 审查电子数据的关联性 | 第34页 |
2.5.3 审查电子数据的合法性 | 第34-35页 |
2.5.4 电子数据审查过程证人出庭比例低 | 第35-36页 |
2.6 不法证据与瑕疵证据分界不明 | 第36-38页 |
2.6.1 瑕疵证据 | 第36-37页 |
2.6.2 非法证据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如何完善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的适用 | 第38-47页 |
3.1 电子数据的立法建议 | 第38-43页 |
3.1.1 电子数据法的立法原则 | 第38-40页 |
3.1.2 规定电子数据的提交方式 | 第40-41页 |
3.1.3 完善电子数据的排除规则 | 第41-42页 |
3.1.4 公证人、鉴定人必须出庭作证 | 第42页 |
3.1.5 对电子数据的种类进行更详细的划分 | 第42-43页 |
3.2 提高侦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专业知识 | 第43-44页 |
3.3 确保电子数据的中立地位,平衡控辩双方的地位 | 第44页 |
3.4 加强电子数据运用中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 第44-46页 |
3.5 加强审判人员的相关知识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