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旧区更新策略研究--以昆山市正仪片区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旧区更新成为“存量规划”主要路径 | 第11页 |
1.1.2 城市旧区问题频发 | 第11页 |
1.1.3 “城市双修”理念亟待探索研究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3.1 城市旧区 | 第13-14页 |
1.3.2 城市双修 | 第14页 |
1.3.3 更新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30页 |
2.1 “城市双修”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2.1.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7-19页 |
2.1.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9-21页 |
2.2 城市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2.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1-22页 |
2.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2-24页 |
2.3 其他相关理论借鉴 | 第24-26页 |
2.3.1 城市有机疏散理论 | 第24页 |
2.3.2 新陈代谢学派 | 第24页 |
2.3.3 拼贴城市 | 第24-25页 |
2.3.4 城市触媒理论 | 第25页 |
2.3.5 嵌入式城市设计理论 | 第25-26页 |
2.4 案例借鉴 | 第26-30页 |
2.4.1 案例背景 | 第26页 |
2.4.2 更新模式 | 第26-27页 |
2.4.3 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2.4.4 启示与思考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旧区更新理论解析 | 第30-41页 |
3.1 城市双修理念 | 第30-34页 |
3.1.1 传统旧区更新的问题 | 第30-31页 |
3.1.2 新时代下旧区更新的需求 | 第31-32页 |
3.1.3 城市双修理念 | 第32-34页 |
3.2 城市双修理念对旧区更新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1 规划建设 | 第34页 |
3.2.2 社会治理 | 第34-35页 |
3.2.3 文化传承 | 第35页 |
3.3 对旧区更新的新理解 | 第35-37页 |
3.3.1 价值取向 | 第36页 |
3.3.2 参与主体 | 第36-37页 |
3.3.3 更新方式 | 第37页 |
3.3.4 规划设计方法 | 第37页 |
3.4 旧区更新的要素 | 第37-41页 |
3.4.1 生态修复相关要素 | 第38页 |
3.4.2 功能修补相关要素 | 第38-39页 |
3.4.3 空间修补相关要素 | 第39页 |
3.4.4 社会修补相关要素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旧区更新策略 | 第41-61页 |
4.1 旧区更新的总体框架 | 第41-44页 |
4.1.1 更新目标 | 第41页 |
4.1.2 更新思路 | 第41-42页 |
4.1.3 更新原则 | 第42-44页 |
4.1.4 更新框架 | 第44页 |
4.2 生态修复策略 | 第44-48页 |
4.2.1 生态引领规划建设 | 第44-45页 |
4.2.2 自然基地与生态格局 | 第45-47页 |
4.2.3 生态资源禀赋的运营 | 第47-48页 |
4.3 功能修补策略 | 第48-51页 |
4.3.1 交通网络的联通织补 | 第48-49页 |
4.3.2 活力功能业态的植入 | 第49-50页 |
4.3.3 公共配套设施的填补 | 第50-51页 |
4.4 空间修补策略 | 第51-54页 |
4.4.1 空间结构的营造 | 第51-52页 |
4.4.2 分区引导斑块肌理形态 | 第52-53页 |
4.4.3 特色空间的修补 | 第53-54页 |
4.5 社会修补策略 | 第54-61页 |
4.5.1 塑造人文社区 | 第55-58页 |
4.5.2 社会治理机制修复 | 第58-59页 |
4.5.3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昆山正仪片区更新的基础和问题 | 第61-73页 |
5.1 区域发展情况 | 第61-63页 |
5.1.1 区位分析 | 第61页 |
5.1.2 历史沿革 | 第61-62页 |
5.1.3 建设情况概要 | 第62-63页 |
5.2 旧区更新基础 | 第63-69页 |
5.2.1 景观风貌 | 第63-65页 |
5.2.2 功能配套 | 第65-66页 |
5.2.3 文化遗存 | 第66-69页 |
5.2.4 生活方式 | 第69页 |
5.3 更新的影响因素 | 第69-70页 |
5.3.1 周边地区影响 | 第69页 |
5.3.2 政府行政干预 | 第69-70页 |
5.4 旧区更新的问题 | 第70-73页 |
5.4.1 人员复杂,管理缺位 | 第70页 |
5.4.2 老街格局完整,文化资源需活化 | 第70-71页 |
5.4.3 空间品质不高,环境品质需改善 | 第71页 |
5.4.4 配套设施不足,公共服务需提升 | 第71页 |
5.4.5 绿化指标偏少,水绿体系需织补 | 第71-73页 |
第六章 昆山正仪片区更新策略 | 第73-94页 |
6.1 更新的目标与定位 | 第73-74页 |
6.1.1 发展目标 | 第73页 |
6.1.2 发展定位 | 第73-74页 |
6.2 更新重点 | 第74-76页 |
6.2.1 完配 | 第74页 |
6.2.2 织绿 | 第74-75页 |
6.2.3 传承 | 第75页 |
6.2.4 修补 | 第75-76页 |
6.3 生态修复策略 | 第76-80页 |
6.3.1 坚持生态引领的旧区规划建设 | 第76-77页 |
6.3.2 修复自然基底与生态格局 | 第77-79页 |
6.3.3 植入“大闸蟹”要素打造生态品牌 | 第79-80页 |
6.4 功能修补策略 | 第80-83页 |
6.4.1 交通网络的修复 | 第80-81页 |
6.4.2 植入定制化活力功能 | 第81-82页 |
6.4.3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植入 | 第82-83页 |
6.5 空间修补策略 | 第83-88页 |
6.5.1 修复“两轴三片、T型延展”的空间格局 | 第83-84页 |
6.5.2 分区域塑造片区形态肌理 | 第84-85页 |
6.5.3 特色空间风貌的重塑 | 第85-88页 |
6.6 社会修补策略 | 第88-94页 |
6.6.1 塑造人文社区 | 第88-90页 |
6.6.2 社会治理机制修复 | 第90-91页 |
6.6.3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第91-9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9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