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现代城市街区尺度与传统水乡风貌塑造的矛盾 | 第12页 |
1.1.2 特色城市建设运动的兴起和传统水乡意象的重现 | 第12-13页 |
1.1.3 城市开放街区理念构想下的特色复兴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3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视角与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视角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 | 第19-35页 |
2.1 开放街区基础研究 | 第19-26页 |
2.1.1 开放街区的定义 | 第19-20页 |
2.1.2 开放街区的兴起与发展 | 第20-21页 |
2.1.3 我国城市街区的演变 | 第21-24页 |
2.1.4 开放街区的基本特征 | 第24-26页 |
2.2 特色水系空间基础研究 | 第26-29页 |
2.2.1 水系空间 | 第26页 |
2.2.2 特色水系空间 | 第26-28页 |
2.2.3 苏州特色水系空间 | 第28-29页 |
2.3 开放街区相关研究综述 | 第29-32页 |
2.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9-31页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1-32页 |
2.4 滨水空间相关研究综述 | 第32-35页 |
2.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32-33页 |
2.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苏州城市特色水系空间要素分析 | 第35-51页 |
3.1 苏州城市概况 | 第35页 |
3.2 苏州水系空间历程 | 第35-41页 |
3.2.1 初期阶段——古代时期 | 第35-37页 |
3.2.2 中期阶段——近现代时期 | 第37-38页 |
3.2.3 后期阶段——现代时期 | 第38-41页 |
3.3 苏州特色水系空间层级分析 | 第41-46页 |
3.3.1 宏观层级 | 第41-43页 |
3.3.2 中观层级 | 第43-45页 |
3.3.3 微观层级 | 第45-46页 |
3.4 苏州特色水系空间的特点 | 第46-51页 |
3.4.1 宏观层面——水网特征 | 第46-48页 |
3.4.2 中观层面——河街空间特征 | 第48-49页 |
3.4.3 微观层面——滨水空间特征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开放街区背景下苏州水系空间复苏可行性分析 | 第51-62页 |
4.1 当前苏州水系空间“开放性”缺失解析 | 第51-55页 |
4.1.1 滨水用地布局失当 | 第51-52页 |
4.1.2 水陆格局主次易位 | 第52-53页 |
4.1.3 对外联系封闭 | 第53-54页 |
4.1.4 地域特色缺失 | 第54页 |
4.1.5 临水形态单一 | 第54-55页 |
4.2 当前苏州水系空间特征变化原因 | 第55-57页 |
4.2.1 水系规划的失衡 | 第55-56页 |
4.2.2 交通模式的改变 | 第56-57页 |
4.2.3 生活模式的转变 | 第57页 |
4.3 开放街区理念与水系空间的紧密联系 | 第57-62页 |
4.3.1 与特色水系空间复兴的耦合 | 第57-59页 |
4.3.2 对苏州水系空间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3 指导特色水系空间更新的社会意义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基于开放街区视角苏州特色水系空间复兴对策 | 第62-79页 |
5.1 开放式苏州特色水系空间复兴思路 | 第62-67页 |
5.1.1 宏观层面:水城共生的城市空间结构构建 | 第62-64页 |
5.1.2 中观层面:因水制宜的滨水用地利用控制 | 第64-65页 |
5.1.3 微观层面:活力场所的滨水空间布局营造 | 第65-67页 |
5.2 营造苏州特色水系空间的基本原则 | 第67-69页 |
5.2.1 基于优化需求的古城水系空间复兴原则 | 第67-68页 |
5.2.2 基于开放需求的新城水系空间复兴原则 | 第68-69页 |
5.3 苏州古城传统水系空间复兴策略 | 第69-72页 |
5.3.1 修复河街空间关系,建设滨水活动空间 | 第69-70页 |
5.3.2 提高滨水区可达性,构建慢行交通体系 | 第70-71页 |
5.3.3 发挥滨水空间优势,恢复水上交通功能 | 第71-72页 |
5.4 苏州新城特色水系空间复兴策略 | 第72-79页 |
5.4.1 滨水用地的开放适宜性选择 | 第72-75页 |
5.4.2 滨水空间的活力多元化注入 | 第75-76页 |
5.4.3 路网结构的连续可达性衔接 | 第76-77页 |
5.4.4 公共空间的互动多样性设计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图表目录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