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引言 | 第9-12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 2 实证分析:正反典型案例对比 | 第12-19页 |
| 2.1 负面典型:“非典”中的信息公开范围 | 第12-16页 |
| 2.2 正面典型:上海市闵行区“莲花河畔楼房倒塌事件” | 第16-19页 |
| 3 我国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法理分析 | 第19-27页 |
| 3.1 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的涵义 | 第19-20页 |
| 3.2 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之特殊性 | 第20-23页 |
| 3.2.1 突发事件中政府行为与常规政府行为的区别 | 第20-21页 |
| 3.2.2 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特征 | 第21-23页 |
| 3.3 确定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 3.3.1 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与知情权 | 第23-25页 |
| 3.3.2 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与危机沟通理论 | 第25-27页 |
| 4 我国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规范分析 | 第27-34页 |
| 4.1 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规范梳理 | 第27-30页 |
| 4.1.1 法律对信息公开范围的规定 | 第27-28页 |
| 4.1.2 行政法规对信息公开范围的规定 | 第28-29页 |
| 4.1.3 其他规范性文件对信息公开范围的规定 | 第29-30页 |
| 4.2 信息公开范围的立法审视 | 第30-34页 |
| 4.2.1 公开范围不明确是首要问题 | 第30-32页 |
| 4.2.2 立法规范中所体现的行政思维 | 第32-34页 |
| 5 我国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重构 | 第34-46页 |
| 5.1 转变政府观念,增强其尊重公民知情权意识 | 第34-35页 |
| 5.2 优化信息公开范围之法律设计 | 第35-37页 |
| 5.2.1 知情权入宪 | 第35-36页 |
| 5.2.2 建构一个合理的政府信息公开条款结构 | 第36页 |
| 5.2.3 专门化地规定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 第36-37页 |
| 5.2.4 取消对申请事由的限制 | 第37页 |
| 5.3 细化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 第37-42页 |
| 5.3.1 依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严重性 | 第38-39页 |
| 5.3.2 依据信息的种类 | 第39-42页 |
| 5.4 加强事后司法审查与救济 | 第42-43页 |
| 5.5 实现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范围中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 第43-46页 |
| 6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