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言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2 铁路物流中心布局相关理论 | 第22-38页 |
2.1 铁路物流中心概述 | 第22-25页 |
2.1.1 铁路物流中心概念 | 第22页 |
2.1.2 铁路物流中心分类 | 第22-25页 |
2.2 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划分 | 第25-28页 |
2.2.1 铁路物流中心核心功能 | 第25-26页 |
2.2.2 铁路物流中心附加功能 | 第26-27页 |
2.2.3 铁路物流中心增值功能 | 第27-28页 |
2.3 铁路物流中心规划布局的原则 | 第28-29页 |
2.4 国内外铁路物流中心站布局模式分析 | 第29-35页 |
2.4.1 国内铁路物流中心站布局模式分析 | 第29-33页 |
2.4.2 国外铁路物流中心站布局模式分析 | 第33-35页 |
2.4.3 国内外铁路物流中心布局对比分析 | 第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3 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布局方法研究 | 第38-54页 |
3.1 功能区布局方法概述 | 第38页 |
3.2 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划分 | 第38-39页 |
3.3 改进SLP布局方法 | 第39-45页 |
3.3.1 传统SLP方法存在的不足 | 第40-41页 |
3.3.2 SLP方法的改进 | 第41-45页 |
3.4 基于改进SLP的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布局模型 | 第45-49页 |
3.4.1 模型假设以及参数设定 | 第45-47页 |
3.4.2 模型构建 | 第47-49页 |
3.5 基于微进化算法的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布局模型求解 | 第49-51页 |
3.5.1 微进化算法求解物流中心平面布局问题的总体框架 | 第49页 |
3.5.2 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区布局问题的微进化算法设计 | 第49-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4 实证研究 | 第54-68页 |
4.1 厦门前场铁路特大货场概况 | 第54页 |
4.2 前场铁路特大货场功能区划分及相关参数 | 第54-57页 |
4.2.1 功能区划分 | 第54-55页 |
4.2.2 各个功能区之间的物流量 | 第55页 |
4.2.3 功能区用地需求估计 | 第55-57页 |
4.3 功能区相关性分析 | 第57-60页 |
4.3.1 物流关系 | 第57-58页 |
4.3.2 非物流关系 | 第58-59页 |
4.3.3 功能区综合相互关系 | 第59-60页 |
4.4 基于微进化算法的功能区布局方案求解 | 第60-65页 |
4.4.1 功能区之间单位搬运费用 | 第60-61页 |
4.4.2 微进化算法各项参数设定 | 第61页 |
4.4.3 布局方案求解结果 | 第61-65页 |
4.4.4 前场铁路特大货场平面布局方案调整 | 第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5 前场铁路特大货场平面布局方案仿真验证 | 第68-86页 |
5.1 仿真软件介绍 | 第68-69页 |
5.2 仿真软件仿真逻辑原理及布局功能模块分析 | 第69-74页 |
5.2.1 仿真软件仿真逻辑原理 | 第69-70页 |
5.2.2 仿真软件布局功能模块分析 | 第70-74页 |
5.3 平面布局方案仿真资料 | 第74-77页 |
5.4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77-84页 |
5.4.1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7-81页 |
5.4.2 仿真结果对比 | 第81-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6 结论 | 第86-88页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86-8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A | 第92-9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