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1.4.1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第19-26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食品安全 | 第19页 |
2.1.2 食品召回制度 | 第19-20页 |
2.1.3 乳制品及乳制品召回 | 第20页 |
2.2 食品召回制度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22页 |
2.3 本文分析思路和比较维度的选取 | 第22-26页 |
2.3.1 本文分析思路 | 第22-24页 |
2.3.2 比较维度的选取 | 第24-26页 |
第3章 中美食品召回制度现状与分析 | 第26-40页 |
3.1 中美食品召回制度现状 | 第26-35页 |
3.1.1 中国食品召回制度现状 | 第26-31页 |
3.1.2 美国食品召回制度现状 | 第31-35页 |
3.2 中美乳制品召回事件回顾 | 第35-37页 |
3.2.1 中国乳制品召回事件回顾 | 第35-37页 |
3.2.2 美国乳制品召回事件回顾 | 第37页 |
3.3 异同点分析 | 第37-40页 |
3.3.1 中美乳制品召回事件的异同点 | 第38-39页 |
3.3.2 我国乳制品召回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9-40页 |
第4章 中美乳制品召回法律规范的比较 | 第40-47页 |
4.1 中国乳制品召回相关法律规范 | 第40-42页 |
4.1.1 中国乳制品召回法律法规 | 第40-41页 |
4.1.2 中国乳制品召回标准规范 | 第41-42页 |
4.2 美国乳制品召回相关法律规范 | 第42-44页 |
4.2.1 美国乳制品召回法律法规 | 第42-43页 |
4.2.2 美国乳制品召回标准规范 | 第43-44页 |
4.3 异同点分析 | 第44-47页 |
4.3.1 中美乳制品召回法律规范异同点 | 第44页 |
4.3.2 我国乳制品召回相关法律规范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4-47页 |
第5章 中美乳制品召回监管模式的比较 | 第47-52页 |
5.1 中国乳制品召回监管模式 | 第47-48页 |
5.1.1 中国乳制品召回监管部门 | 第47-48页 |
5.1.2 中国乳制品召回模式 | 第48页 |
5.2 美国乳制品召回监管模式 | 第48-49页 |
5.2.1 美国乳制品召回监管部门 | 第48-49页 |
5.2.2 美国乳制品召回模式 | 第49页 |
5.3 异同点分析 | 第49-52页 |
5.3.1 中美乳制品召回监管模式的异同点 | 第49-50页 |
5.3.2 我国乳制品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0-52页 |
第6章 中美乳制品召回程序的比较 | 第52-59页 |
6.1 中国乳制品召回程序 | 第52-53页 |
6.2 美国乳制品召回程序 | 第53-55页 |
6.3 异同点分析 | 第55-59页 |
6.3.1 中美乳制品召回程序的异同点 | 第55-56页 |
6.3.2 我国乳制品召回程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6-59页 |
第7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9-64页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59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59-64页 |
7.2.1 健全法律法规及安全标准 | 第60-61页 |
7.2.2 提高各部门监管能力 | 第61页 |
7.2.3 优化食品召回程序 | 第61-62页 |
7.2.4 要求企业公开召回信息 | 第62页 |
7.2.5 完善配套机制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