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2章 清代文官升转制度概述 | 第25-63页 |
2.1 文官体系 | 第25-50页 |
2.1.1 京、外文官 | 第25-30页 |
2.1.2 文官品级与官职 | 第30-39页 |
2.1.3 文官官缺 | 第39-50页 |
2.2 文官升转的方式和涵义 | 第50-52页 |
2.2.1 文官流动方式 | 第50-51页 |
2.2.2 升转的涵义 | 第51-52页 |
2.3 文官升转的标准和要求 | 第52-63页 |
2.3.1 论俸 | 第53-56页 |
2.3.2 考绩 | 第56-58页 |
2.3.3 事故 | 第58-60页 |
2.3.4 回避 | 第60-62页 |
2.3.5 文官升转的形式和程序上要求 | 第62-63页 |
第3章 开列具题升转京官 | 第63-172页 |
3.1 大学士、部院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内阁学士 | 第64-98页 |
3.1.1 升迁内阁大学士 | 第64-72页 |
3.1.2 升迁部院尚书、左都御史 | 第72-84页 |
3.1.3 升迁侍郎 | 第84-93页 |
3.1.4 升迁内阁学士 | 第93-98页 |
3.2 三品京堂 | 第98-115页 |
3.2.1 升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 第98-101页 |
3.2.2 升迁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 第101-104页 |
3.2.3 升迁太常寺卿 | 第104-107页 |
3.2.4 升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 第107-110页 |
3.2.5 升迁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 | 第110-114页 |
3.2.6 升迁宗人府府丞 | 第114-115页 |
3.3 四品和五品京堂 | 第115-135页 |
3.3.1 升迁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 | 第116-117页 |
3.3.2 升迁太常寺少卿 | 第117-120页 |
3.3.3 升迁鸿胪寺卿 | 第120-121页 |
3.3.4 升迁太仆寺少卿 | 第121-123页 |
3.3.5 升迁内阁侍读学士 | 第123-127页 |
3.3.6 升迁通政使司参议 | 第127-128页 |
3.3.7 升迁光禄寺少卿 | 第128-130页 |
3.3.8 升迁鸿胪寺少卿 | 第130-132页 |
3.3.9 升迁顺天府丞、奉天府丞 | 第132-134页 |
3.3.10 升迁钦天监监正 | 第134-135页 |
3.4 翰林院和詹事府文官升转 | 第135-156页 |
3.4.1 清代翰林院和詹事府文官的入仕 | 第136-137页 |
3.4.2 翰、詹文官的内升 | 第137-145页 |
3.4.3 翰、詹文官的外转 | 第145-147页 |
3.4.4 清代翰、詹文官升转的特点 | 第147-149页 |
3.4.5 清末官制变革后的翰林官升转 | 第149-156页 |
3.5 清代科、道的选任与升转 | 第156-172页 |
3.5.1 科、道官员的任用 | 第156-160页 |
3.5.2 科、道官员的升转 | 第160-169页 |
3.5.3 清代科、道官员选任与升转的特点 | 第169-170页 |
3.5.4 清末官制变革后的科、道官员升转 | 第170-172页 |
第4章 开列具题升转外官及开列具题升转诸因素分析 | 第172-216页 |
4.1 总督 | 第172-175页 |
4.1.1 直省总督沿革 | 第172-173页 |
4.1.2 授职方式和升迁办法 | 第173页 |
4.1.3 升迁路径 | 第173-175页 |
4.2 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 | 第175-178页 |
4.2.1 沿革 | 第175-176页 |
4.2.2 授职方式和升迁路径 | 第176-178页 |
4.3 巡抚 | 第178-181页 |
4.3.1 沿革 | 第178-179页 |
4.3.2 授职方式和升迁办法 | 第179页 |
4.3.3 升迁路径 | 第179-181页 |
4.4 布政使 | 第181-184页 |
4.4.1 沿革 | 第181页 |
4.4.2 授职方式和升迁办法 | 第181-182页 |
4.4.3 升迁路径 | 第182-184页 |
4.5 按察使 | 第184-186页 |
4.5.1 沿革 | 第184页 |
4.5.2 授职方式和升迁办法 | 第184-186页 |
4.5.3 升迁路径 | 第186页 |
4.6 开列升转程序 | 第186-193页 |
4.6.1 开列前提 | 第186-188页 |
4.6.2 开列具题 | 第188-190页 |
4.6.3 开列本章之运行及处理 | 第190-193页 |
4.7 开列升转诸因素分析 | 第193-216页 |
4.7.1 按例升迁 | 第193-196页 |
4.7.2 论功叙劳升迁 | 第196-201页 |
4.7.3 君主的权衡 | 第201-211页 |
4.7.4 党争因素 | 第211-216页 |
第5章 拣选升迁、月选升迁、请旨升迁、保举升迁 | 第216-276页 |
5.1 拣选升迁 | 第216-248页 |
5.1.1 拣选升迁宗人府和陵寝宗室司员 | 第216-217页 |
5.1.2 拣选升迁京师各衙门司官题缺 | 第217-223页 |
5.1.3 拣选升迁其他司官、小京官 | 第223-231页 |
5.1.4 拣选升迁外官题、调等缺 | 第231-248页 |
5.2 月选升迁 | 第248-261页 |
5.2.1 推升和即升 | 第249-253页 |
5.2.2 月选升迁的流程 | 第253-257页 |
5.2.3 月选升迁的选法 | 第257-261页 |
5.3 请旨升迁 | 第261-264页 |
5.3.1 请旨升迁盐运使 | 第261-262页 |
5.3.2 请旨升迁道、府 | 第262-264页 |
5.4 保举升迁 | 第264-276页 |
5.4.1 京察一等保举记名外放道、府 | 第265-267页 |
5.4.2 俸满截取保举记名外放道、府 | 第267-268页 |
5.4.3 特旨保举记名内、外官升道、府 | 第268-269页 |
5.4.4 保举记名主事升直隶州知州 | 第269-270页 |
5.4.5 保举记名小京官升同知、通判 | 第270-271页 |
5.4.6 保举拣选记名升迁 | 第271-274页 |
5.4.7 效力期满保题注册升迁 | 第274-276页 |
第6章 清代文官升转线路 | 第276-336页 |
6.1 京官升转线路 | 第276-306页 |
6.1.1 文官入仕 | 第276-283页 |
6.1.2 《品级考》中的京官升转线路 | 第283-298页 |
6.1.3 京官实际升转线路—以《清史列传》为分析中心 | 第298-306页 |
6.2 外官升转线路 | 第306-336页 |
6.2.1 《品级考》中的外官升转线路 | 第306-323页 |
6.2.2 外官实际升转线路——以《清史列传》为分析中心 | 第323-336页 |
第7章 晚清官制改革和文官升转制度的变化 | 第336-396页 |
7.1 清代文官升转制度的局部调整 | 第336-352页 |
7.1.1 清代中后期的升途变动 | 第336-344页 |
7.1.2 清廷的局部适应性调整 | 第344-350页 |
7.1.3 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期的官制更张与转型 | 第350-352页 |
7.2 清末官制改革后的文官制度概述 | 第352-372页 |
7.2.1 文官体系与架构 | 第352-360页 |
7.2.2 清末文官品级与官职 | 第360-363页 |
7.2.3 清末入仕之径的变化 | 第363-372页 |
7.3 清末文官升转制度的转变 | 第372-396页 |
7.3.1 升转方式的变化 | 第372-377页 |
7.3.2 设置新职官和调整文官品级以疏通升转 | 第377-379页 |
7.3.3 升转的各自为政 | 第379-389页 |
7.3.4 升转重考核、明保举 | 第389-396页 |
结语 | 第396-402页 |
参考文献 | 第402-406页 |
附录 | 第406-4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63-464页 |
致谢 | 第464-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