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病原特性 | 第10-11页 |
1.1.1 ORFV分类 | 第10页 |
1.1.2 ORFV的结构与理化特性 | 第10-11页 |
1.2 临床症状 | 第11-12页 |
1.2.1 唇型 | 第11页 |
1.2.2 蹄型 | 第11-12页 |
1.2.3 外阴型 | 第12页 |
1.3 病理解剖 | 第12-13页 |
1.4 流行病学 | 第13页 |
1.4.1 ORFV流行现状 | 第13页 |
1.4.2 易感动物 | 第13页 |
1.4.3 传播方式 | 第13页 |
1.5 ORFV主要编码蛋白 | 第13-14页 |
1.5.1 B2L蛋白 | 第14页 |
1.5.2 F1L蛋白 | 第14页 |
1.6 ORFV的诊断方法 | 第14-16页 |
1.6.1 病毒分离与鉴定 | 第15页 |
1.6.2 PCR诊断 | 第15-16页 |
1.6.3 血清学诊断 | 第16页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羊口疮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第18-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2.1.2 主要设备 | 第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18页 |
2.2.2 样品采集及DNA提取 | 第18-19页 |
2.2.3 PCR扩增及测序 | 第19页 |
2.2.4 序列进化分析 | 第1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19-24页 |
2.3.1 PCR扩增结果 | 第19页 |
2.3.2 序列进化分析结果 | 第19-24页 |
2.4 讨论 | 第24页 |
2.5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羊口疮B2L蛋白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26-3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3.1.2 主要设备 | 第26-2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3.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7页 |
3.2.2 目的基因扩增 | 第27页 |
3.2.3 PCR产物清洁 | 第27页 |
3.2.4 B2L基因重组及载体质粒的酶切及连接 | 第27-28页 |
3.2.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8页 |
3.2.6 阳性转化子的鉴定 | 第28-29页 |
3.2.7 提取重组质粒测序并鉴定 | 第29页 |
3.2.8 B2L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29-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3.3.1 目的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31-32页 |
3.3.2 B2L基因重组及载体质粒的酶切及连接结果 | 第32页 |
3.3.3 重组质粒鉴定 | 第32页 |
3.3.4 B2L重组蛋白小量诱导表达结果 | 第32-33页 |
3.3.5 B2L重组蛋白最佳诱导表达温度的筛选 | 第33页 |
3.3.6 B2L重组蛋白大量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33-34页 |
3.3.7 B2L重组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4页 |
3.4 讨论 | 第34-35页 |
3.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羊口疮病毒B2L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36-4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4.1.2 包被B2L重组蛋白和血清 | 第36页 |
4.1.3 主要设备 | 第3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4.2.1 间接ELISA方法操作过程 | 第36-37页 |
4.2.2 B2L重组蛋白最适包被浓度及最适酶标二抗稀释浓度的确定 | 第37页 |
4.2.3 最佳血清稀释倍数的确定 | 第37页 |
4.2.4 最适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37-38页 |
4.2.5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38页 |
4.2.6 抗原包被板稳定性试验 | 第38页 |
4.2.7 B2L重组蛋白ELISA方法的重复性试验 | 第38页 |
4.2.8 B2L重组蛋白ELISA方法的敏感性试验 | 第38页 |
4.2.9 B2L重组蛋白ELISA方法的特异性试验 | 第38页 |
4.2.10 攻毒羊跟踪血清检测 | 第38-39页 |
4.2.11 湖南省部分羊场ORFV感染血清学调查 | 第39-4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4.3.1 重组蛋白最适包被浓度及最适酶标二抗稀释浓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4.3.2 最佳血清稀释倍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4.3.3 最适血清孵育以及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42页 |
4.3.4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42页 |
4.3.5 抗原包被板稳定性试验 | 第42-43页 |
4.3.6 重组蛋白ELISA方法的重复性试验 | 第43-44页 |
4.3.7 重组蛋白ELISA方法的敏感性试验 | 第44页 |
4.3.8 重组蛋白ELISA方法的特异性试验 | 第44页 |
4.3.9 对攻毒血清的跟踪检测 | 第44-45页 |
4.3.10 湖南省部分羊场ORFV感染血清学调查 | 第45-47页 |
4.4 讨论 | 第47-48页 |
4.4.1 羊口疮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性能的分析 | 第47页 |
4.4.2 攻毒羊跟踪血清检测结果分析 | 第47页 |
4.4.3 关于湖南省部分羊场羊口疮病的血清学调查 | 第47-48页 |
4.5 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