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身份犯的间接正犯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四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身份犯与间接正犯概述 | 第12-20页 |
第一节 身份犯基本理论 | 第12-15页 |
一 身份犯的含义界定 | 第12-13页 |
二 身份犯的立法依据 | 第13-14页 |
三 身份犯的类型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间接正犯基本理论 | 第15-20页 |
一 间接正犯之源起与存在价值 | 第15-16页 |
二 间接正犯的含义与特征 | 第16-17页 |
三 间接正犯的正犯性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身份犯的间接正犯之范围 | 第20-26页 |
第一节 亲手犯与间接正犯的关系 | 第20-22页 |
第二节 亲手犯与身份犯的关系 | 第22-24页 |
第三节 身份犯的间接正犯成立空间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有身份者构成的间接正犯 | 第26-36页 |
第一节 利用有故意无身份者实施纯正身份犯 | 第26-34页 |
一 德日学者的见解 | 第26-29页 |
二 国内学者的见解 | 第29-30页 |
三 本文观点 | 第30-34页 |
第二节 利用无身份者实施不纯正身份犯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无身份者构成的间接正犯 | 第36-45页 |
第一节 利用有身份者实施纯正身份犯 | 第36-43页 |
一 争议问题焦点 | 第36-38页 |
二 学说评析 | 第38-40页 |
三 本文观点 | 第40-43页 |
第二节 利用有身份者实施不纯正身份犯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