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3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和谐社会及公共财政支出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6页 |
2.1 和谐社会理念 | 第20-21页 |
2.1.1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 第20页 |
2.1.2 和谐社会理念的发展 | 第20-21页 |
2.1.3 和谐社会理念的内涵 | 第21页 |
2.2 公共财政支出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 第22-23页 |
2.2.3 马斯格雷夫的公共财政理论 | 第23页 |
2.3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内涵 | 第23-26页 |
2.3.1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 第23-25页 |
2.3.2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调整 | 第25-26页 |
第3章 和谐社会理念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 第26-33页 |
3.1 绩效性要求 | 第26-27页 |
3.1.1 和谐社会关注公民的需求 | 第26-27页 |
3.1.2 和谐社会关注社会总体效益 | 第27页 |
3.2 公共性要求 | 第27-29页 |
3.2.1 和谐社会注重“公共治理” | 第27-28页 |
3.2.2 和谐社会要求强化公共服务 | 第28-29页 |
3.3 平衡性要求 | 第29-31页 |
3.3.1 和谐社会要求社会要素平衡发展 | 第29-30页 |
3.3.2 和谐社会要求区域平衡发展 | 第30页 |
3.3.3 和谐社会要求城乡平衡发展 | 第30-31页 |
3.4 长远性要求 | 第31-33页 |
3.4.1 和谐社会需要人才支撑 | 第31页 |
3.4.2 和谐社会需要满足人民对长远的期待 | 第31-33页 |
第4章 当前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33-40页 |
4.1 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区域结构问题 | 第33-35页 |
4.1.1 公共财政支出区域结构不平衡 | 第33-34页 |
4.1.2 公共财政支出城乡结构不平衡 | 第34-35页 |
4.2 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功能结构问题 | 第35-37页 |
4.2.1 行政管理费用、经济建设支出过大 | 第35页 |
4.2.2 社会保障支出、公益性支出不足 | 第35-36页 |
4.2.3 公共服务支出、医疗科教文卫支出不足 | 第36-37页 |
4.3 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层级问题 | 第37-40页 |
4.3.1 政府层级间财政收入失衡 | 第37-38页 |
4.3.2 政府间层级间职能分配失衡 | 第38-40页 |
第5章 和谐社会背景下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思路 | 第40-47页 |
5.1 绩效性要求下的调整措施 | 第40-41页 |
5.1.1 完善政府绩效问责机制 | 第40-41页 |
5.1.2 提高功能支出比较效益 | 第41页 |
5.2 公共性要求下的调整措施 | 第41-44页 |
5.2.1 压缩行政事业性支出,提高社会保障性支出 | 第42页 |
5.2.2 减少经济建设支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 第42-43页 |
5.2.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社区管理 | 第43-44页 |
5.3 平衡性要求下的调整措施 | 第44-45页 |
5.3.1 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加大农村地区财政支出 | 第44页 |
5.3.2 完善转移性财政支出措施,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 第44-45页 |
5.4 长远性要求下的调整措施 | 第45-47页 |
5.4.1 增加科技研发、教育等项目的财政支出 | 第45页 |
5.4.2 加大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建设生态文明 | 第45-4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47页 |
6.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47-48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