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上海市就业—居住关系与城市通勤的关联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18页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5页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第15-16页
   ·本文的研究区域选择第16-17页
   ·主要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二章 国内外就业-居住关系均衡的研究进展第18-49页
   ·就业-居住关系均衡概念及其界定第18-26页
     ·就业-居住关系均衡的概念第18-19页
     ·就业-居住关系的研究区域第19-22页
     ·就业-居住关系的测量方法第22页
     ·就业-居住关系均衡的界定标准第22-23页
     ·就业-居住关系相关研究的计量方法第23-26页
   ·就业-居住关系均衡改善城市交通的争辩第26-29页
     ·就业-居住关系均衡能够改善交通拥堵第26-27页
     ·就业-居住关系均衡难以解决交通问题第27-29页
   ·就业-居住关系均衡有效性遭遇的质疑第29-35页
     ·通勤交通并不是形成高峰交通的唯一原因第29-30页
     ·影响通勤模式的因素众多第30-32页
     ·实现就业-居住关系均衡存在障碍第32页
     ·阻碍就业-居住关系均衡改善交通拥堵的因素第32-33页
     ·就业-居住关系均衡定义及度量中存在的问题第33-35页
     ·小结第35页
   ·实现就业-居住关系均衡的措施第35-37页
     ·土地分区控制第35-36页
     ·财政刺激第36-37页
     ·增长调控第37页
   ·国内就业-居住关系均衡研究进展第37-46页
     ·研究文献综述第37-42页
     ·研究方法小结第42-46页
   ·国内外研究的比较与启示第46-49页
     ·国内外研究比较第46-47页
     ·启示第47-49页
第三章 上海市居民通勤行为调查研究第49-67页
   ·问卷设计思路及抽样调查情况第49-53页
     ·问卷调查的范围第49-50页
     ·问卷设计的内容第50-51页
     ·抽样点的选取第51-52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52-53页
   ·问卷统计的基本数据第53-67页
     ·上海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基本特征第53-55页
     ·社会经济属性第55-56页
     ·全市的通勤空间分布情况第56-64页
     ·公共交通系统满意度评价第64-65页
     ·居民的居住地选择偏好第65-67页
第四章 上海市就业-居住关系与通勤的关联研究第67-89页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简析第67-71页
     ·城市功能布局特征第67-70页
     ·就业与居住人口的空间变化趋势第70-71页
   ·就业-居住比率与通勤的关系第71-80页
     ·总量就业-居住比率与通勤的关系第72-75页
     ·实际就业-居住比率与通勤的关系第75-80页
   ·就业-居住距离与通勤时间的关系第80-89页
     ·行政区层面的就业-居住距离与通勤时间的关系第80-84页
     ·居民个体的就业-居住距离与通勤时间的关系第84-89页
第五章 上海市就业-居住关系的影响因素第89-96页
   ·岗位流动性增强而住房流动性相对较弱第89-90页
   ·可承担住房的缺乏第90页
   ·多职工家庭的增多第90-91页
   ·影响居住地选择过程的因素众多第91-92页
   ·市场经济本身的负外部性第92-93页
   ·住房体制的市场化变革第93-94页
   ·政府的均衡意识的缺失第94-96页
第六章 就业-居住关系均衡视角下的改善交通拥堵的政策建议第96-100页
   ·主动引导功能分区的有机整合,促进就业-居住关系的总量和结构双均衡第96-97页
   ·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减少对劳动力自由选址的障碍第97页
   ·中心城的中心地区应最大程度地实现就业-居住关系的均衡第97-98页
   ·新城建设与中心城疏散统筹,严格控制中心城区的住宅开发第98-99页
   ·逐步调整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产业和居住的郊区化相协调第99-100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0-103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100-102页
     ·理论梳理和研究综述第100页
     ·实证检验结果第100-101页
     ·几点思考第101-102页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102-103页
附录一第103-104页
附录二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后记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中心城市结构与通勤效率的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
下一篇:顾客满意度模型的样本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