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从接收者到选用者:网络媒体影响下电视受众变化研究--基于南昌地区电视受众的实证调研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目录第5-7页
1 绪论第7-14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7页
    1.2 研究的现状第7-10页
    1.3 研究的价值第10页
    1.4 研究的方法第10-11页
    1.5 研究的难点第11页
    1.6 研究的框架第11-12页
    1.7 关于调查问卷设计和发放的几点说明第12-14页
2 网络媒体改变信息传播过程对电视媒体的影响第14-21页
    2.1 传播主体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电视媒体主导地位下降第14-16页
        2.1.1 网络媒体使电视媒体信源可信性效果降低第14-15页
        2.1.2 网络媒体使电视媒体“休眠效果”日益凸显第15-16页
    2.2 传播方式由线性到交互:电视媒体传播方式遭遇挑战第16-18页
        2.2.1 网络信息的交流反馈影响新闻事件发展进程第16-17页
        2.2.2 网络信息的追踪放大暴露电视综艺节目缺陷第17-18页
        2.2.3 网络信息的累积融合约束电视剧的制作播出第18页
    2.3 传播对象由被动性到主体性:电视受众主体性增强第18-21页
        2.3.1 网络媒体“意见领袖”影响电视媒体报道议程第18-19页
        2.3.2 网络媒体“群体规范”影响电视受众收视选择第19-21页
3 网络媒体改变信息传播过程对电视受众的影响(基于南昌电视受众的实证调研)第21-33页
    3.1 南昌传统电视受众收视行为特征分析第21-26页
        3.1.1 传统电视受众收视情况分析第21-23页
            3.1.1.1 收视群体分化:电视受众老龄化加剧第21-22页
            3.1.1.2 收视内容稳定:新闻综艺电视剧比重最高第22页
            3.1.1.3 收视动机集中:获取信息和娱乐为主要目的第22-23页
        3.1.2 传统电视受众收视行为特征第23-26页
            3.1.2.1 收视方式具有固定性第23-24页
            3.1.2.2 收视习惯具有仪式性第24-25页
            3.1.2.3 收视选择具有随意性第25页
            3.1.2.4 收视过程具有滞后互动性第25-26页
    3.2 南昌网络媒体影响下电视受众行为变化第26-33页
        3.2.1 从仪式性到主动选择性:电视受众地位提高第26-29页
            3.2.1.1 网络多媒体融合性提供电视受众多种选择第27-28页
            3.2.1.2 网络搜索技术满足电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第28-29页
        3.2.2 从滞后反馈性到同步互动性:电视受众行为改变第29-31页
            3.2.2.1 网络媒体交互性实现电视受众主动“自传播”第29-30页
            3.2.2.2 网络媒体整合性帮助电视受众参与信息生产第30-31页
        3.2.3 从随意性到累积性:网络媒体改变电视受众接受效果第31-33页
4 网络媒体影响下电视媒体发展路径第33-44页
    4.1 电视媒体应树立正确的受众观第33-42页
        4.1.1 积极推进收视率与受众欣赏指数的统一第33-39页
            4.1.1.1 “叫好不叫座”节目准确细化受众定位第33-35页
            4.1.1.2 “叫座不叫好”节目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第35-39页
        4.1.2 准确定位需求以培养受众收视忠诚度第39-41页
            4.1.2.1 了解受众:传受关系从接收向互动转移第39-40页
            4.1.2.2 引导受众:内容选择由“采集”向“筛选”转移第40-41页
        4.1.3 提高节目文化品位深化对受众的影响力第41-42页
            4.1.3.1 把握正确的审美取向,追求深层次的美感第41页
            4.1.3.2 丰富节目的文化内涵,满足受众深层次价值需要第41-42页
    4.2 电视媒体应积极践行新媒体战略第42-44页
        4.2.1 发展智能电视:加快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第42-43页
        4.2.2 发展数字技术:扩大我国电视服务领域第43-44页
5 研究结论和不足第44-45页
    5.1 研究结论第44页
    5.2 研究不足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附录第49-57页
    附录一、调查问卷第49-51页
    附录二、调查问卷统计报告第51-57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建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以镇江水务公司为例
下一篇: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助力模式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