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金属丝网编织机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的背景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现状及意义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3-16页 |
1.2.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页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整体方案研究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金属丝网编织机的工作原理 | 第19-23页 |
2.2.1 金属丝网编织机的机械结构 | 第19-21页 |
2.2.2 丝网编织原理概述 | 第21-23页 |
2.3 电子送经与电子卷取控制系统研究 | 第23-28页 |
2.4 金属丝网编织机控制系统总体结构研究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研究 | 第31-41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编织参数分析 | 第31-32页 |
3.3 张力传感器 | 第32-33页 |
3.4 伺服单元 | 第33-35页 |
3.5 可编程控制器 | 第35-38页 |
3.6 AD 转换模块 | 第38-39页 |
3.7 触摸屏 | 第39-4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经丝张力分析及开车痕补偿 | 第41-53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经丝张力分析 | 第41-47页 |
4.2.1 影响经丝张力的因素 | 第41-45页 |
4.2.2 经丝张力的变化过程分析 | 第45-47页 |
4.3 开车痕补偿 | 第47-51页 |
4.3.1 开车痕的产生原因 | 第48-49页 |
4.3.2 开车痕的补偿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张力控制策略研究 | 第53-71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PID 控制器 | 第53-57页 |
5.2.1 PID 控制器的结构 | 第53-55页 |
5.2.2 数字 PID 控制器的分类 | 第55-56页 |
5.2.3 数字 PID 控制器的参数确定 | 第56-57页 |
5.2.3.1 PID 参数预整定 | 第56-57页 |
5.2.3.2 系统采样周期的确定 | 第57页 |
5.3 模糊增量式 PID 控制 | 第57-69页 |
5.3.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第58-60页 |
5.3.1.1 模糊集合 | 第59-60页 |
5.3.1.2 模糊推理 | 第60页 |
5.3.2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 | 第60-61页 |
5.3.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61-69页 |
5.3.3.1 模糊化 | 第62-64页 |
5.3.3.2 模糊推理 | 第64-66页 |
5.3.3.3 反模糊化 | 第66-67页 |
5.3.3.4 算法验证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仿真试验 | 第71-75页 |
6.1 引言 | 第71页 |
6.2 仿真试验 | 第71-7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