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 创新与难点 | 第23-2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3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23-2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25-36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1.1 区位理论 | 第25页 |
2.1.2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 第25-26页 |
2.1.3 价值链理论 | 第26-27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7-36页 |
2.2.1 竞争力来源 | 第27-29页 |
2.2.2 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第29-33页 |
2.2.3 汽车产业竞争力 | 第33-36页 |
第3章 区域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循环系统 | 第36-49页 |
3.1 区域汽车产业竞争力动态循环系统的构建思路 | 第36-37页 |
3.2 区域汽车产业竞争力动态循环系统的理论框架 | 第37-39页 |
3.3 区域汽车产业竞争力动态循环子系统及影响因素 | 第39-43页 |
3.3.1 环境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 | 第39页 |
3.3.2 要素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3.3.3 效率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3.3.4 显性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 | 第41页 |
3.3.5 持续竞争力子系统及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3.4 区域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43-49页 |
3.4.1 区域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43-44页 |
3.4.2 区域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标的基本构成 | 第44-47页 |
3.4.3 区域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7-49页 |
第4章 京津沪渝汽车产业的发展比较 | 第49-66页 |
4.1 京津沪渝各市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第49-51页 |
4.1.1 北京市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第49-50页 |
4.1.2 天津市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第50页 |
4.1.3 上海市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第50-51页 |
4.1.4 重庆市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第51页 |
4.2 京津沪渝各市汽车产业发展特点 | 第51-56页 |
4.2.1 北京市汽车产业发展特点 | 第51-52页 |
4.2.2 天津市汽车产业发展特点 | 第52-53页 |
4.2.3 上海市汽车产业发展特点 | 第53-55页 |
4.2.4 重庆市汽车产业发展特点 | 第55-56页 |
4.3 京津沪渝汽车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比较 | 第56-60页 |
4.3.1 产业规模 | 第56-59页 |
4.3.2 发展速度 | 第59-60页 |
4.4 京津沪渝汽车产业的品牌效应和创新能力比较 | 第60-62页 |
4.4.1 品牌效应 | 第60-61页 |
4.4.2 创新能力 | 第61-62页 |
4.5 京津沪渝汽车产业的集聚程度比较 | 第62-66页 |
第5章 上海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 | 第66-85页 |
5.1 评价方法及指标选取 | 第66-67页 |
5.1.1 评价方法 | 第66页 |
5.1.2 指标选取 | 第66-67页 |
5.2 京津沪渝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第67-83页 |
5.2.1 环境竞争力 | 第67-71页 |
5.2.2 要素竞争力 | 第71-73页 |
5.2.3 效率竞争力 | 第73-76页 |
5.2.4 显性竞争力 | 第76-79页 |
5.2.5 持续竞争力 | 第79-81页 |
5.2.6 综合竞争力 | 第81-83页 |
5.3 上海汽车产业竞争力的优劣势分析 | 第83-85页 |
第6章 实证检验:上海汽车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85-96页 |
6.1 影响因素 | 第85-86页 |
6.2 计量模型 | 第86-87页 |
6.3 实证检验 | 第87-92页 |
6.3.1 相关性分析 | 第87-88页 |
6.3.2 1996 -2005年分段期实证过程 | 第88-90页 |
6.3.3 2006 -2015年分段期实证过程 | 第90-92页 |
6.4 结果分析 | 第92-96页 |
6.4.1 1996 -2005年分段期影响因素 | 第92-94页 |
6.4.2 2006 -2015年分段期影响因素 | 第94-96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对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第96-10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6-98页 |
7.2 提升对策 | 第98-101页 |
7.2.1 优化新趋势下上海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 | 第98-99页 |
7.2.2 加快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高附加值产品 | 第99页 |
7.2.3 打造以品牌能力为依托的高端价值链 | 第99-100页 |
7.2.4 完善以产学研合作网络为基础的协调机制 | 第100-10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附录一 上海汽车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原始数据 | 第109-110页 |
附录二 京津沪渝产业园区概况表 | 第110-112页 |
后记 | 第112-113页 |